“明承元制,凡朝廷烧制瓷器,必由内府定夺样制。”(《大明会典》)说明元代已有官窑瓷器。 洪武二年(1369),“设厂于镇之珠山麓,制陶供上方,称官窑,以别民窑(当时,珠山为蠹山)。设大龙缸窑、青窑、色窑、风火窑、匣窑、大小横窑六种共二十座。”(《景德镇陶录》)。吴极的《昌南历记》有明洪武进士段廷硅“以工部员外郎董陶务,建署于珠山之南”的记载。另外,近年,在景德镇御器厂旧址出土了一块白瓷瓦,该瓦十分详细地记载了参与制瓦的人匠以及监制的官员,其中有“监工浮梁县丞赵万初监造提举周成”等字样。也就是在设置官窑的这一年,出于节约的目的,规定将祭拜天地的礼器,改为瓷器。过去这些礼器,可都是用金银器和玉器制作的。洪武三十五年(1402)六月-十二月,改陶厂为御厂(汪汲 《事物会原》卷二十八.古饶器条)。洪武三十五年其实就是惠帝4年,叔父明成祖朱棣将侄子赶下了台,为了表示遵从父训,带头将吃饭使用的玉碗换成瓷碗,还规定将随葬时的冥器、对海外臣国的赏赐统统换成了瓷器。同时在瓷器的内底上,规定写上了“永乐年制”的字样。至此开启了明永乐,宣德,成化三代辉煌的官窑瓷器生产历史。尤以成化瓷器最为著名,然而成化朝究竟生产了多少瓷器呢?
玩瓷器的人都知道大明成化瓷器的珍贵,但成化时期到底制做出多少精美的成化瓷器,到目前为止,没有人能准确地回答这个问题。从专家到学者都不约而同地引用这段史料来回答,《明史·食货志》概括性地叙述了当时烧造之多:“成化间,遣中官之浮梁景德镇,烧造御用瓷器,最多且久,费不赀。”明朝王士祯《广志绎》中写道“浮梁景德镇,雄村十里,皆火华山发焰,故其下当有陶埴应之。”成化朝中晚期的督陶官朱元佐有较高的文化修养,《爱日堂抄》一书中录有朱元佐的《监陶登朝天阁冰立堂观火诗》,诗云:
来典陶工简命膺,大林环视一栏凭。 朱门近与千峰接,丹阙遥从万里登。 霞起赤城春锦列,日生紫海瑞光腾。四封富焰连朝夕,谁识朝臣独立冰。
诗中既描述了当年景德镇陶瓷烧造时火光冲天的盛况,又流露出作者来镇督陶,深感责任重大,如履薄冰的心情。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那样,成化一朝烧造了大量格调高雅的优质瓷器,除与成化皇帝本身艺术修养高以外,还与少数督陶官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有一定的关系。
这些珍贵的史料虽不能直接回答我们的问题,但它却为我们划出了成化时期烧造瓷器的排名。即成化时期和其前面的几个主要朝代(洪武、永乐、宣德、正统、景泰、天顺等)相比,成化朝烧造的瓷器最多,时间最长,花费巨大。换句话说:成化朝烧造御用瓷器数量比宣德时期烧造的要多。那么成化时期到底烧造了多少御用瓷器呢?
成化时期的瓷器烧造历史,本身就象一件摔碎的精美瓷器,随着岁月的流逝,碎片已经残缺不全,后人的任务就是要找到尽可能多的残片,来修复这件瓷器,正确的还原这段历史。幸运的是明代宫廷档案记录了一些关键的史料,从而可以帮助我们揭开这一历史谜题。
宣德八年(1433):尚膳监题准烧造龙凤瓷器,差本部官一员,送出该监式样,往饶州烧造各样瓷器四十四万三千五百件。(《大明会典卷一百九十四工部十四》 明 徐溥等。
看了这段史实真的令人震惊,注意这不是整个宣德朝烧造御用瓷器的数量,而只是其中宣德后几年中烧造的御用瓷器的数量。前面,根据史料记载,我们已经得出结论,成化时期烧造的御用瓷器数量多于宣德朝。那么可以肯定,成化朝烧造的御用瓷器数量一定多于这四十四万三千五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