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人不能借衣不借鞋,借衣不借鞋15条智慧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2-10-27 12:19:43

扶贫济困,助人为乐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之一。在农耕文明社会里,村民聚集在一个村子里,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大多数人的生活圈子也就局限于一个村子里,因而村民之间更需互相帮助,共同渡过生活的艰难与不易。

什么人不能借衣不借鞋,借衣不借鞋15条智慧(1)

古村落

其实,在古代的村子里,由于生产力的低下,大多数人过着并不富裕的日子,也多没有大的奢望,能过上“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日子,就是一生的理想了,然而就大多数村民而言,家中几亩薄田才是最卖实的写照。

为过上有较多“田地”的日子,旧时社会的人们,饭食是“糠菜半年粮”,衣服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节约下粮食与银子,一个目标就是为买地。

什么人不能借衣不借鞋,借衣不借鞋15条智慧(2)

古代村落图片

然而,在这种社会形态下,由于地主的盘剥、天灾人祸以及本人的不会过日子,一些人的日子会落到靠借粮借衣的悲惨境地。乡里乡亲,能周济一下是要周济的,但不可胡乱借给,应做到救急不救懒。

什么人不能借衣不借鞋,借衣不借鞋15条智慧(3)

古画古人耕田图

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

自给自足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形态,是农耕社会时期的真实表现,食用的粮食是自己生产的,烧火用的柴是自己从山上或田野中砍来的,衣服大多是自己纺织的粗布衣,鞋子也是自己用布缝制的或编织的草鞋。

1.借米不借柴。这里的“米”,并不单指已脱皮的米与面粉,也指带皮的粮食和粮种。为什么借给米不借给柴呢?因为粮食的生产,需要有田地,在北方需要一年的生长周期,借给人米面与粮种,可帮助人度过难关,特别是让勤劳的人,借到粮种后,播于田地中,以期望获得五谷的丰收,使生活重新走向希望;不借给柴,是因为“柴”是从山上及田野中砍来的,只要勤劳就可获得,如果借柴与人,就等于是助长了他人的“懒”,是不可取的。

什么人不能借衣不借鞋,借衣不借鞋15条智慧(4)

古人耕田场景

2.借衣不借鞋。衣服不能无钱无物而得到,所以得借给,而鞋子由于在旧时社会,在南方的贫苦人,穿的多是草鞋,就是在北方,除了寒冬,许多人下田也多是穿着草鞋,草鞋可自己到田野中采取原料来制作,只要勤劳就可做到。

什么人不能借衣不借鞋,借衣不借鞋15条智慧(5)

丰收的田野

※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扶贫解困,村民之间互相帮助是美德,然而助人为乐的同时,也要防止助长了某些人的“懒”。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