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正门牌坊上“鲁迅公园”四个草书大字,我们上中学时听老师讲是郭沫若题写。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鲁迅与郭沫若在文坛上进行过一场又一场针锋相对的骂战,因此两人视若仇敌。郭沫若题写的“鲁迅公园”倒过来看,像极了“周公见鬼”,我们对此深信不疑,还给在那里拍照的外地游客讲解。直到前几年,我看到有资料介绍,这四个字是从鲁迅手迹中摘选的,才知道自己“中毒”了几十年。
我们上初中时,莱阳路上的车很少,我就是在从二中到鲁迅公园这段路上学会了骑自行车。鲁迅公园还是我们的“留影地”(是不是现在叫“网红打卡地”?)。初二时,钱小靖同学随父转学武汉,班里38名同学与班主任在这里为她送别留影。后来与支边、下乡、回青探亲的同学,在那里照过数不清多少次相了。
那时男生的“最爱”是海产博物馆与水族馆之间的“小石桥”。小石桥长约二三十米,宽二三米,旁边有一根高高的吊杆,据说那是水族馆的一个卸货码头。那里水深可以跳水,一段石桥正好助跑,海水浴场已经满足不了我们彰显青春活力的*了。
有一天放学后,几个男生又相约去了小石桥。换好泳裤,贾宝安背对大海,脚尖瞪在石桥边沿,一个漂亮的“鹞子翻身”,一猛子扎进水中。刹那间,海面上仿佛绽开一朵红花,周围的海水红了一片。贾宝安钻出水面,满脸鲜血,原来他翻过了劲,转了180度头扎到了石桥上。王宗海用红领巾给他按住伤口,大家泳裤也没换,急忙抱着衣服与他跑回学校,到卫生室包扎伤口,止住了血。从此我们再也没去过小石桥。
后来小石桥旁修建了海豹池,调皮的小伙伴还在海豹池跳过“冰棍”,人一跳进去,海豹胆小,吓得四处逃窜。
莱阳路在鲁迅公园西门拐了一个近乎直角的大弯,由东西走向变成南北走向(这里的东南西北只是大体的方位,因为岛城就没有一条“正宗”东西南北的马路)。在“直角”的顶点,莱阳路分出两条岔路:琴屿路和海阳路。
琴屿路,我们小时候没有这条路。这里本来是鲁迅公园通往小青岛的一条土路,后来建成了大坝,有部队战士在坝头持枪站岗,在网上看到这条路最后扩建完工是2004年。路的一侧面朝大海,另一侧是部队建的宿舍楼。楼下临街几间咖啡屋、大排档点缀其中。夏夜,人群熙熙攘攘,场面蔚为壮观。琴屿飘灯,把酒观海,食客们“秀色”可餐,心旷神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