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余个机位背后,导演对每个摄影机的画面都做了分镜脚本,确保每个镜头能完成对应的拍摄任务。电池、储存卡等易出现意外的消耗品,皆准备了备份用品,确保万无一失。
实际拍摄当天,送站车站距离预定拍摄区域较远。出于安保考虑,准入人员数量有限,这就导致摄影师需要自己扛着设备,通过三道安检才能进入拍摄场地。平常拍摄电影时,这种情况通常会有助理帮忙,摄影师不需要耗费太多体力。
由于白天举行完阅兵式后,晚间天安门广场还要进行国庆联欢活动,留给拍摄人员及相关设备的撤场时间并不宽裕。在相关细节预案支持到位的情况下,主创团队最终按时按量收工。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八一制片厂之外,当天参与拍摄的摄影师,还有来自不少来自北京电影学院、中国影视摄影师协会。在大家的默契配合与相互支持下,今天观众朋友才有机会在大银幕上,一睹中国最帅“天团”的挺拔身姿。
如何呈现电影语境?
80分钟,1.5万人。2019年10月1日,天安门外将士列阵,银鹰呼啸。一群最可爱的人用整齐的队列和先进的装备,告诉世人:他们有能力捍卫祖国的每一寸土地。
当时,如何把以电视直播为主的阅兵仪式,浓缩成58分钟的大银幕语言。成为摆在《2019阅兵盛典》剧组面前的一道思考题。
众所周知,电视与电影虽然同为声画艺术,具有一定交集,但在用光与镜头语言上还是有很大区别。由于传播介质不同,电影更注意整体光影质感。
“电视台现场直播与电影制作还是有区别,其实,我们有一个后期的环节,就是专门对画面颜色进行处理,让呈现品质更好一些。”赵小丁介绍了一些后期提高映像品质的方法论。
由于现场的摄影师具备一定经验,因此除了阅兵时的常规动作外,还会抓拍一些随机内容,为后期制作提供更多素材。最后,导演按照纪录影片的方法、节奏去剪辑,让画面呈现出更多的电影感。
制作过程中能够进行后期调整,这也是电影相对于电视直播的优势之一。
幸运的是,阅兵当天北京天公作美,晴空万里。当时的天气条件,为整体拍摄提供了良好的外部光线,能够准确还原拍摄对象的色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