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晋察冀根据地,很多人虽知其名,但对晋察冀八路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历史并不清楚。今天我简要讲一讲这个过程,不过我只讲到1939年11月雁宿崖、黄土岭战斗前结束。
1937年9月,应阎锡山的邀请,刚刚完成改编的八路军115师,急行军赶到山西,准备参加在山西东北部地区阎锡山对日军展开的“大同会战”。
1937年7月底,占领了北平、天津的日军兵分两路,一路南下追击败退的29军,另一路板垣第五师团北上,8月初在占领了张家口、宣化后一个掉头,直奔山西的门户大同。措手不及的阎锡山集中主要兵力布阵大同,准备将日军阻挡在山西的大门之外。
布阵之时,阎锡山对大同会战抱着十足的信心和决胜的把握。当蒋介石表示要派兵援晋时,阎锡山慨然拒绝,胆壮气粗地说:“我决心以晋绥军三十万,全力在大同与敌会战,御敌于门外,以保疆圉。”
阎锡山虽然拒绝了蒋介石派兵入晋,内心却深知自己兵力的不足,于是向陕北的数万红军发出邀请,请出这个半年前曾把自己打得损失惨重的红军来参加迎击日军第五师团的大同会战。
1937年8月下旬,准确地说是8月20日,在陕西省泾阳县的云阳镇,红一方面军的红1军团、红15军团和陕南成立的红74师千余人,合并改编为八路军115师的两个旅四个团。
红一方面军改编为八路军115师的云阳镇
改编的时候,时值暑热高温的8月,但是从甘肃和陕北过来集结的红军还穿着老棉袄。干部战士一概如此,身上的衣服都结了厚厚的汗碱。您别笑话,当时,红军在陕甘交界的那个贫瘠到极点的地区,物资匮乏,军费枯竭,穷得连单军装都更换不起。
115师改编时更换的单军装,来自阎锡山的晋军被服厂,河北出产的棉花在山西纺织成布,介乎于细布和家织的粗布之间,旧中国标准的“军装布”。就连印着“八路军”的臂章和胸章,人家也都给缝在了军装上。当年的晋军,或晋绥军,或包括晋绥军、29军在内的整个西北军,都是一色的灰粗布军装,与国民党中央军的黄色军装、东北军的蓝色军装形成反差。
时至今日,但凡影视剧中出现的八路军形象,一概以“灰布军装”为代表。实际上,人家晋军提供给八路军的这身灰布军装只给了两年,随着太原被日军占领,然后是八路军与国民党军的交恶,八路军只能自己给自己解决军装问题。
晋察冀八路军的军装是土黄色,聂荣臻称之为“长城和黄土地的颜色”,以槐树豆煮色染成,实际上与日军和伪军的军装颜色很接近。以后八路军与阎锡山军队交恶,兵戎相见,战场上最直观的表现,就是黄军装与灰军装的冲突。
这就是说,黄军装才是晋察冀八路军军装的基本色。
1937年8月底,跟着单军装一起发给115师的,还有阎锡山提供的,10天时间内可以填饱肚子的粮钱和菜金,当年叫“盘缠钱”。因为国民政府下发的军饷尚未接到,由晋军提供的这十天军粮,是要115师早一点赶到即将开战的大同前线。
115师就是凭这点钱,先是经富平、蒲城、合阳一路向东,步行到黄河边。这段途径几个县的道路,现在开车半天足矣,但当年115师用双脚走了7天。7天后,115师到达了黄河边的韩城县芝川镇渡口——黄河河道最宽的地段,因为此段黄河水最为平缓,适宜渡河。晋军配有一支专门的黄河口岸部队,在这支晋军的调度安排下,115师乘坐晋军提供的大木船渡过了黄河。
韩城县芝川镇
1937年8月,红军改编为八路军的时候,杨成武担任师长、邓华担任政委、罗元发担任政治部主任的红一方面军第一师,总计三个团,总共1500人,改编为在国民革命军中没有番号,当然也就没有经费的独立团。
由于贺龙的红二方面军部队,人数实在太少,不足改编为国民革命军三个师的每个师15000人的编制。于是,时任关中特委*,在他距云阳镇不远的家乡富平县,紧急动员一批青年参加了八路军。
这批从富平县新参军的农村青年是没有枪的,林彪闻讯后从这些新兵中“抓了一把”,要到了200人,分到了不受编制限制的独立团。来到独立团的这两百名陕西籍青年的带队人,是富平县当地的游击队长孙胚谋。他来到独立团后担任连副指导员,以后是一团连指导员,1941年升任营教导员。
1942年,一分区准备实行军制改革,取消“大团”制,改为“小团”制。由于取消了营一级机构,大部分营职干部都下放担任连职干部,只有几个极为出色的营职干部提升为团职。已经确定从营教导员提升为一团政治处主任的孙胚谋,调任前夕,在参加攻打易县东罗村据点的战斗中牺牲,被安葬在易县北娄山烈士陵园。这是这座陵园埋葬的级别最高的八路军干部。
东渡黄河的115师进入到山西境内,步行过万荣县后,在曲沃县的侯马车站坐上了阎锡山专门安排的火车,急急赶往山西东北部战场。但行至半途,日军采取的“两翼迂回”战术,打乱了阎锡山大同会战的计划。9月13日,日军独立第一混成旅团侵占大同,14日占领怀仁。坚守7天的阎锡山晋军李服膺部,直到大同失守4天后,才撤到县城已失守的广灵县境内。
阎锡山大同会战的失败,使日军占领了大同周边的多个县城。
由于阎锡山对李服膺的“处理过当”,李服膺旧部数千人散落在大同一带,其中许多人后来参加了晋察冀八路军、特别是杨成武的部队。他们中活到解放后并得到“善终”的人寥寥无几,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李青川。
李青川出身在山西和顺县的一个地主家庭,是阎锡山部队的宪兵军官。他真的是赶上了好时候和好人,在杨成武手下,一帆风顺,历次运动都安全度过,1955年授衔大校,比一分区许多红军干部授衔都高。
当年,大同失守,日军紧逼,阎锡山不得已又策划忻口会战。
9月20日,大同失守后的一周,与河北接壤的灵丘县失守。9月21-22日,115师经原平县到达灵丘县境内。
115师投入到抗日战场的第一仗——山西省灵丘县的平型关战斗,就是山西忻口会战的一个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