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以前,一分区没有自己的摄影记者,这三张老照片均出自著名摄影家沙飞之手,拍摄时间是1938年春天,拍摄地点在涞源县浮图峪、插箭岭一带,被拍摄的主角是一分区一团。
因为老三团被邓华带往平西,新建的三团在灵丘一带集训,没有过来;二团还在从晋军过来的王天存领导下,不会把沙飞往二团派。
1938年4月,一团奉命东征冀中,所以此照片应该是1938年3月下旬拍摄的。
晋察冀最西端,包括晋察冀军区所在地阜平县在内,是郭天民、赵尔陆领导的第二军分区。
晋察冀最东端,以保定、石家庄之间的广大地域为管辖地盘,是陈漫远、黄永胜、王平领导的第三军分区。
晋察冀最南端,包括解放战争中成为中央领导机关所在地的平山县,还有与山西接壤的灵寿县在内,是周建屏、刘道生领导的第四军分区。1938年春天周建屏故去后,四分区先后更换几任司令员:熊伯涛、陈正湘、邓华。
为了区别于冀中八路军,在八路军总部的行文中,晋察冀常被称作“北岳区”。但只有狼牙山一分区和五台县二分区,符合“北岳区”这个地理概念,其余三分区和四分区,都超出了“北岳区”的地理概念。
1937年11月,当晋察冀八路军建立的时候,他们的两个日军对手:在石家庄的日军第110师团和在张家口的日军独立混成第2旅团都还没有出现,这两个日军编制是在1938年才建立的。也就是说,日军在1938年成立的这一个师团和旅团,特别是110师团,就是专门为对付河北境内出现的抗日力量而建立的。
日军华北方面军(日本人称为北支那派遣军)用于对付河北境内中国抗日军队的,有四个旅团:110师团所辖的两个旅团和两个独立混成旅团。
其中,110师团的133旅团对付一分区、三分区和晋察冀军区及冀中地区的八路军;独立第8混成旅团对付四分区及冀南八路军;110师团的108旅团对付冀南地区的八路军129师及部分国民党军;阿部规秀当过旅团长的独立第1混成旅团,对付冀南与河南交界地区的国民党军鹿钟麟、石友三和朱怀冰的部队。
1937年11月成立的晋察冀军区这四个军分区,是老牌的、几乎没有变动过的军分区,1944年晋察冀成立四个二级军区,军区*都出自这四个老资格的军分区。
变动较大的是第五军分区和短暂存在过的第六军分区。
第五军分区前后出现过三次,成立-取消,再成立-再取消,第三次又成立。
第一个“晋察冀军区第五军分区”,给予了1937年11月投奔到晋察冀军区的赵侗“国民抗日军”,管辖地域是以斋堂为中心的平西地区。同时授予赵侗的还有“五支队”这个番号。1938年7月,随着赵侗的出走离去,五支队合并进一分区部队,第五军分区也随之不复存在。
1938年7月以前的赵侗晋察冀第五军分区
第二个“晋察冀军区第五军分区”,1939年7月成立,邓华任司令员兼政委。1939年初肖克到平西后,与原在平西地区的“八路军第四纵队”司令员宋时轮、政委邓华不对付,宋时轮被撤职、开除党籍回延安,邓华自愿要求回延安学习,但中途被聂荣臻挽留下来。1939年7月在雁北地区成立新的第五军分区,由邓华担任司令员兼政委。1941年夏天,随着军事形势的日益紧张,日军大扫荡在即,没有基本部队的五分区被撤消,雁北地区重归一分区管辖,邓华调任四分区司令员兼政委。
第三个“晋察冀军区第五军分区”,于1942年冬天在雁北地区成立,司令员韩伟、政委罗元发。1941年夏天雁北地区重归一分区领导后,一分区在当年11月,即狼牙山反扫荡结束后的第二个月,成立了由一分区副司令员高鹏兼任司令员、一分区政治部主任罗元发兼任政委的“雁北指挥所”,行使对雁北地区广灵县、灵丘县的管辖权。
罗元发自1937年12月接任邓华政委兼任的一分区政治部主任职务,到1941年底职务一直未作变动,所以没有急于去雁北上任。1942年初,原挺进军参谋长徐德操调任一分区参谋长,原一分区参谋长黄寿发调任平西十一军分区司令员,罗元发终于迎来了自己职务上的变动:升任一分区副政委兼雁北指挥所政委。
此后的结局是:高鹏上任半年多后被免职,回到一分区,雁北的司令员职务由韩伟取代。韩伟这位湖北人来自红一方面军——中央红军,抗战之初,他在晋察冀担任过军政干校的教育主任,郭天民二分区的主力四团团长。韩伟调到雁北接替高鹏的时候,他有不同的两个职务:五分区司令员、雁北支队司令员。韩伟1955年授衔中将,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跟陈正湘相当。
1939年,打响雁宿崖、黄土岭战斗的那一年,是一分区大发展或者说得到飞速发展机会的一年。
1939年1月,杨成武兵进易县,消灭了易县和满城县最大的土著武装势力孟阁臣的部队7000人。原属孟阁臣的部队人员、武器装备,特别是物资钱款及管辖地盘,从此成为杨成武一分区的囊中之物,当时杨成武派马辉送到晋察冀军区的金银珠宝和现大洋,就有骡马驮子二十多驮。
1939年1月以前的孟阁臣晋察冀第六军分区
杨成武一分区消灭孟阁臣部队后的最具潜力的收获,是获得了大批有十余年实战经验的原东北军的军事骨干和易满本地的知识分子干部。
孟阁臣的六分区这7000人的去向如何?一分区拣精干青壮吸收3000多人,分到了各主力团和直属部队。三团一下子激增到3000多人,一团也有2000多人。剩下的人员,分给了赵玉昆支队。
早年的八路军,绝大多数战士都是文盲,晋察冀军区只保留有营以上干部名册,分区只建立有连排两级干部名册,战士几乎都没有名册。这与有着健全兵役制度,普遍是高小和初中文化的日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所以当年曾有个私下里的说法:同文盲的中国军队相比,日军几乎个个都是知识分子。
在杨成武兵进易县并取代孟阁臣的同时,原在易县东南定兴县、徐水县结合部活动的另一大土著武装赵玉昆支队,也交由杨成武一分区代管。杨成武并不满足于这个“代管”,干脆将其整编为两个主力团25团、26团,派进大批一分区干部掌管了支队及这两个团的实权。
几乎同时,杨成武还将一分区两千人的二团给了没有建立主力团的三分区,三分区将自己没能编成主力团的十大队给了一分区。这个来自三分区的十大队不到千人,但人才济济,走出了许多开国少将,比如陈宗坤、赖庆尧、郭延林、徐信、陈亚夫等等。这个十大队一来到一分区,杨成武当即将其拆散,分别编进了一分区主力一团和三团。
据晋察冀史记载,从1939年2月开始,晋察冀军区遵照八路军前方总部整军训令的要求,对全区部队分期分批进行整编。到1939年底,全区共编成31个战斗团,其中北岳区编有第1、2、3、4、5、19、20、25、26团和教导团、骑兵团、特务团及游击军;平西冀热察挺进军编有第6、7、9、10、12团;冀中军区编有第16、17、18、21、22、23、24、27、29、30、32、33团及警备第1、2团。全区主力部队和游击队共计9.5万余人,其中晋察冀军区3万多人、冀中军区4万多人、挺进军1万多人。
在晋察冀军区即北岳区编成的9个战斗主力团当中,一分区直接指挥的主力团有4个,计1、3、25、26团。1939年6月,挺进军6团“归还建制”回归一分区指挥,因为这个6团的前身是邓华带走的老三团。1940年,晋察冀军区又把20团交给一分区指挥,作为对一分区将自己的骑兵营、炮兵连上交给军区的补偿。1940年底,一分区将直属特务营扩编为34团。这样,一分区直接指挥的主力团达到了7个,独占晋察冀军区军事实力的半壁江山。
1939年,还是大批学生干部走进杨成武一分区八路军的重要一年。
1938年10月从延安来到晋察冀建立二分校的抗大队伍,当年年底就开始向晋察冀各军分区输送毕业生。第一批来到一分区的干部有钱丹辉和彭澎,被分配在一团政治处任指导员。
1939年,一大批来自延安抗大、陕北公学、平津日伪统治地区的知识分子干部经晋察冀军区统一分配,来到了一分区,魏巍、蔺柳杞都在其中。他们后被分配到一分区主力各团和各地方游击支队,一律任命为教育干事,实际上是文化教员。
1939年雨季反扫荡结束后,又有一批来自延安和冀中的军事干部被晋察冀军区分配到一分区工作,晨光、马青山、朱利、周自为都在这批干部之中。
这都是“成批量”来的,通过各种渠道,零零散散来到一分区的知识分子干部就更多了。
起码到1939年11月雁宿崖、黄土岭战斗之前,一分区直接指挥的战斗主力团有5个,拥有作战兵力1万人以上。其余的辅助兵力、4个地方游击支队、司政机关和供给部、卫生部的非战斗人员5000人以上。这还只是“党政军”中的“军”的部分,代表“党”的一分区地委,代表“政”的一分区行署,以及下面的县委、县政府,区委、区政府脱产干部至少在千人左右。
1939年10月,雁宿崖、黄土岭战斗打响的一个月前,一分区在易县南管头村召开“祝捷训练检阅大会”,会场上布置了战利品展览厅、舞台演出和运动场比赛。据记载,一分区所属的1、3、6、25、26这5个主力团和分区直属部队都派人参加了大会。
1939年10月的蔚县麻田岭战斗,打掉了日军的修路大队,为什么由一分区参谋长黄寿发亲自带队,临时拼凑了两个营前往蔚县,就是因为一分区部队汇集起来在开大会,抽不出人来。
一个月后雁宿崖战斗打响,这5个主力团各有分工:1团、3团直接参战,6团担任涞源西部对日军的牵制任务,25团担任雁宿崖战场的总预备队,26团担任一分区东面的警戒任务。都不得闲。
本文作者:杨言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