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第一回锅肉
熬锅肉作为回锅肉的前生,十分清晰地透视出巴蜀大地的人文风情。过去,生活中的祭祀既含对上天的祈求哀告,亦有对吃祭肉的期盼。祭祀之肉切片入锅,重要的是“熬油”,为以后清苦寡淡的日子多少有点油气和肉味,这就是“熬锅肉”之由来。此风俗一直承袭到1960-1980年代。那段岁月,城镇居民从粮油肉到盐糖茶甚至火柴全都凭票证限量供给。每月每人猪肉仅二两五。笔者一家五口,父亲在外地工作,全家每月总共一斤肉。这就决定了一个月顶多能吃上一次肉,而且还要尽可能割肥肉来熬点油,便于以后炒素菜或吃面条用。
记得每到父亲发了工资回家,母亲就会叮嘱我第二天早点起来去肉铺排队割肉。通常天不见亮四五点钟就得摸黑起早去排队,天寒地冻也不例外,为的是排在前面能割上肥肉。若晚了排后,轮到位不是肉卖完就是只剩带皮连骨的瘦肉。油熬不成是绝对不行的,只得第二天起早再来。买到了雪白花花油光水滑的肥肉,那是脸都笑烂了,恨不得马上就咬两口。
炒肉时,先把油熬得差不多了,泌进油罐中,锅里再下剁细的豆瓣、豆豉、甜面酱、酱油和红皮香蒜苗炒合。通常一次只能割上一斤肥多瘦少的肉,熬了油,肉也没有几片了,于是只得加些青椒或灯笼海椒、莲花白、洋葱类时蔬,亦有加锅魁、馒头什么的。这样就有了各式各样配料的熬锅肉。即便如此,一个二、三十户人家的大院,一家熬肉满院闻香,于是又给熬锅肉取个绰号“过门香”,意为气味飘过哪家门,哪家就留香。
“熬锅肉”的滋味已演化为一生都在怀念的温馨、亲情和母爱…
回锅肉与回锅族
回锅肉在烹炒和风味上享有充分的民主自由,烹无定式,道法自然;百家百味,适口者珍。回锅肉还因时应市、依物就料、任意组合、随意搭配,这就有了名目繁多的回锅一族。既有川西坝子传统的蒜苗回锅肉,亦有民众较熟知的青椒回锅肉、灯笼海椒回锅肉、蒜苔回锅肉、红苕豆豉回锅肉,也有韭菜花、莲花白、洋葱、仔姜、折耳根,以及盐菜、干豇豆、萝卜干回锅肉;亦有与锅魁、镘头、麻花、苕皮、豆腐干、年糕等配伍的回锅肉,五花八门,风味纷呈,款款都为人所爱,常吃不厌。尤为莲花白或洋葱回锅肉,对现今五十岁以上的人来说更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1960、70年代,单位及学校食堂大抵是一周一次回锅肉,几乎不是莲白就是洋葱回锅肉。排队打菜或围桌分菜,每个人的心情与目光是难以言状的。1960年代中期正读师范的我,在校以寝室划分八人一桌,一小脸盆莲白回锅肉,肉少菜多,大家轮流掌勺分菜。通常是先分肉,数片数平均分配,大小兼搭、肥瘦兼顾,分完肉再分莲白,绝对公正公平。那时的我们恰同学少年,虽不识愁滋味,可这一周一次的“打牙祭”也足让八双眼珠直落菜盆。吃完饭,碗或饭盒是舍不得洗的,碗里的红油滋汁要留到下顿享用。
七十年代工作后,学校食堂也还是莲花白或洋葱回锅肉,仍是一周一次。逢年过节或国家有什么大好事要欢庆,方能吃到传统正宗的蒜苗或青椒回锅肉。大凡到周三或周五要卖肉的日子,中午就早早地排起队,等到食堂的小窗口开了,人群便*动起来。若平日里与炊事人员关系较好,则勺里会多两小片肉或大片些。此时此刻,双眼不不由自主地紧盯住炊事员的手,一勺舀起扣入碗里还好,若是他(她)的手还抖那么两下,那准把人的心都要抖发慌发毛。这,就是回锅肉与一代代川人的情结,既浸含着苦涩的心酸滋味,亦有着幸福的快感。
韭菜花回锅肉
再说饭馆酒楼中的回锅肉,经众多厨师提炼,烹制更为规范和标准化,风味特色更为丰富。有了传统蒜苗回锅肉、川东旱蒸回锅肉、香辣回锅肉、林派回锅肉、广汉连山回锅肉几个风味流派。其中林派回锅肉据说是解放前川大一教授是个美食家,自家研制了一款加有蒜泥或蒜片,炝干辣椒及醪糟汁的回锅肉,吃起来在传统咸鲜微辣、酱香浓郁的风味口感中多了蒜香,炝辣香及糟香的风味,得到行业的认可,称之为林派回锅肉。
而广汉“连山回锅肉”以其独到的特色:肉片大张,三指宽,巴掌长,肥而不腻、瘦而不绵、鲜香微辣、酱香浓郁、色泽红亮、吃口舒爽,是色香味形俱全的经典。这种回锅肉,虽说也是寻常的回锅肉,然而那夸张的肉片,已是完全摒弃了昔日回锅肉那秀美精致。男男女女吃起来,亦如梁山好汉李逵、林冲,孙二娘般,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豪情壮举,连山回锅肉简直就是绿林好汉们之经典佳肴。
透出豪气的连山回锅肉吃口十分霸道
回锅肉之传统与正宗
当然,传统和正宗回锅肉之风味特色也是有标准的,需得是:肥瘦相连、厚薄均匀、软和化渣、咸鲜香浓、微辣回甜、酱香浓郁、呈灯盏窝状。尤为肉片是否呈现灯盏窝状,反映出烹调者的技艺水平。其间有四个重要环节:
一是,选料要精。一份正宗的回锅肉,应选用皮薄膘厚、肥瘦相连的猪后腿座臀肉(俗称二刀肉),肥三成瘦二成,肥肉的厚度约两指余。这部分肉质细嫩,肥瘦相间适宜,爆炒时方能易于卷曲成“窝状”。
二是,煮肉要适度。肉保持适当水分,成菜后口感就鲜嫩滋润;如果水分流失过多,菜肴的口感就僵硬顶牙。煮回锅肉切忌久煮,否则瘦肉部分会因水分流失过多,变得紧缩老硬,几失去鲜香细嫩口感,爆炒时又很难卷曲成窝形;而且肉皮与肥肉部分,因久煮而软糯粘烂、难以切成标准片张。
回锅肉正确的煮法是,放入开水锅中煮一刻钟左右,至肉色发白,皮软能掐得动,瘦肉部分刚断红(俗话说七分熟),然后关火,让肉在汤中浸泡十来分钟,捞起便可趁热切片回锅了。切不可为了便于好切片,而把煮好的肉放进冰箱急冻,质地和香味会发生很大变异。
三是,切片厚薄要均匀,长度合适。回锅肉标准片张,应先修成5-6厘米长、4厘米高的肉块,再切成约3毫米的片块。若切得太厚,爆炒时就不易收缩卷曲,太薄又容易炒焦。
四是,爆炒火候是能否其灯盏窝的关键所在。应是大火、油多、油温达80-100度(五六成热),这时油温不宜太高,肉片在均衡油温中易于逐渐卷缩,脂肪溢油、瘦肉脱水,纤维收缩,便形成灯盏窝形态,飘逸出肉香味。此时可以将多余的油滗出,留适量油,烹入料酒去腥增香,当水汽散尽、肉片吐油,随即放入剁细的郫县豆瓣,香辣酱也可、下豆豉煵酥香,油现红色,再下甜面酱,改用小火炒和均匀,加少许白糖或甜红酱油,调成中火,先放进白蒜苗迅速炒断生,再下青蒜苗炒合,即可起锅装盘。如此,一盘红亮碧绿、浓香四溢、形似灯盏的地道回锅肉就可以靓丽上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