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颜、柳、赵四体结体和笔法
楷书也有各种书体风格,如有《爨龙颜》、《爨宝子》那样结体笔法奇逸的,也有《始平公》那 样方正劲挺的,也有《郑文公碑》那样飘逸古雅的,也有《龙藏寺碑》那样秀丽雅逸的,也有 《张猛龙碑》那样浑厚劲健的,各种各样,都可以临写学习。但是各种楷书体中,从学习过程的程 序来说,似应有个先后。这种先后划分的根据是,那些书体的作品更适合练基本功,更适合打基 础的;那些碑帖更适合借鉴来创作的,更具有艺术情趣的。这确实是应有所区分的。所以,历史 上形成的以欧、颜、柳、赵四家书体作为写楷书练基本功的范本并非毫无道理的。唐朝是楷书的 鼎盛时代,以法度严谨著称,有所谓“唐尚法”之说。欧、颜、柳三家都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是 唐楷的代表书家,虽然他们的楷书风格不同,各有特点,但都出规入矩,法度严谨,适合初学者打基本功,学法度,练习结体、笔法。赵孟頫是元代大家,书法学晋唐人笔法,结构紧密平和,风 格秀媚,很受人们喜爱。所以,初学书法者可选一家先学。现将他们的楷书特色和如何临写作一 介绍。
(一)欧阳询
欧阳询(公元557—641年)是初唐著名楷书家,《旧唐书》说:“询初学王羲之书,后渐变其体,笔力险劲,为一时之绝,人得其尺牍,咸以为楷模焉。”他还在翰林院教过书法,当过太子率更令,故人称欧阳率更,弘文馆学士,封渤海县男。欧书瘦硬,法度森严,笔力险劲,有“金刚瞋目,力士挥拳”的称誉。但也有人批评说:“伤于清雅”,这是由于结体严密,骨力很足,缺少自然飘逸的气息。
他的楷书有《皇甫诞碑》、《化度寺碑》、《九成宫醴泉铭》、《虞恭公温彦博碑》等。
1.欧字结构
欧书结体态势纵长,点画安排严密,稍写不当,不是失去点画间的呼应,就是破坏整体的方正平衡,甚至影响重心稳定。如“宫”、“抗”、“下”三字(图48)。欧字的宝盖往往左紧右抒,但却恰到好处;如临写时稍稍延长,就破坏了结构的严紧。“抗”字是左右结构,为了改变平正呆板,欧字把抛钩改变弧度,斜下出去;但临写时把它过分强调,结构就散了。“下”字下一点,紧贴横竖画直角当中;如往下移,结构就散了,重心也不稳定了。
结构性的上下、左右比例摆不妥当,也破坏了欧字结体。如“峥(崢)”“珠”、“饮(飲)”等字(图49)。“崢”字的山旁短,“爭”字主体长,故要靠上,“山”字中间画与“爭”字始笔同平。如果往下写平了,字也就散了,就毫无生气。“珠”字“王”旁和“朱”字都可以写成长方形,五个横画加左右撇捺,安排既有错落又基本一致。如果两字大小悬殊、左右距离拉远,就造成结构性错误,相互缺少联系,变成两字。“饮”字是左右对称结构,但“欠”字笔画斜线交差,欧阳询为了写得有变化、不平正,首笔撇和“人”字写成正三角,虚其中心。如果把“欠”字往上写,整个结体就不平稳了。
上下结构是由上下两部分组成的,如“暑”、“壑”、“云(雲)”(图50)。“暑”字上方“日”字占三分之一,“土”字的竖画正对上面“日”字中间在一直线上,是字的中心线,下面“日”往右,故斜撇左下长,以稳定重心,显得瘦劲挺拔。临写时如将两部分写得比例不当,上下“日”写得一般大,重心就不很稳了,头重脚轻,失去欧书“险劲”的特色。“壑”字上半占三分之二,上半部分左密右疏,故下“土”字竖笔靠右,上部“又”字右撇写成竖斜笔,让出中心使土字竖笔插入,造成左右平衡、上下连接的紧密结体。“雲”字有意将第二笔短竖提高到首笔短横一样高,缩短宝盖的空间,形成上下对称,把“雨”字四点和“云”字两横画写得纵挺,形成中宫紧密,上下对称呼应,灵秀纵挺而有变化。
欧字的三点水的写法有两种基本形态,如“池”、“涧(澗)”的水字偏旁。一种如“池”字,三点形态浑厚紧密,粗细长短基本一致,上两点俯下,第三点上仰,形成三角态势。另一种如 “涧”字,三点水写法,一、三点成两个三角形上下反正呼应态势,中间是一个向下短撇,把上下两点连系起来。但是欧字三点水的点的形体、态势是因字而异的,如“满”字的三点水的形体、位置、态势就是因避让关系而确定的,和“涧”字略有不同。(图51)
欧字“戈”字写法很有特点。由于欧字是纵长的长方形体势,他把带“戈”字的字往往写成正三角形结构,如“武”、“代”、“我”等字,以“戈”字竖斜笔起笔为三角形的上角起点,横画短,上面紧收,下部放开,故竖笔下部分超出正三角虚线往外伸。如不抓住这个特点,就写不好欧字的“戈”法。(图52)
那么,欧字结构在临写时要注意哪几个方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