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真正接触到的第一型CIWS,是源自苏联的AK630近防炮。
开端:AK630M在经历了学习意大利布雷达双重命中(简单的说就是装备两种弹药,远距离使用榴弹破片*伤,近距离使用穿甲弹直接*伤)系统76A双管37毫米防空炮失败后(主要是弹药切换和火控不过关),中国在引进现代级驱逐舰的同时,一并引入了AK630M进程防御系统,并进行了改进仿制,即目前大量装备在022型导弹艇和054型护卫舰上的H/PJ13(别称630)。
这套系统在当时已经不算先进,但确实引领了中国近防武器的开端。
其最早研发于1963年,在70年代中后期开始大量进入红海军服役。作为一款早期CIWS,AK630系列的最初目标是用于打击北约临空投弹的战机而非导弹,因此进行过一次升级,在改用初速更高的弹药、提高火炮内膛抗压能力、改进了火控雷达的性能,并用2000发弧形弹箱取代了老式的方形弹箱后,改进后的系统被命名为AK630M系统并沿用至今。
AK630系统是作为舰艇防空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来设计的,因此单个防空火炮系统要在防空全系统统一指挥下作战,所以火炮与火控雷达分开布置。在舰桥,上层建筑或桅杆布置MR-123火控雷达,火炮系统则单独布置。而且除了个别小型舰艇外,AK630系统使用的是一套火控雷达搭配两门火炮,分布于舰体一侧,AO-18六管30mm机炮的数量是MR-123火控雷达的两倍。同时拥有一个简单的游丝瞄准具,安装在柱型台架上,使其可以进行人工瞄准,使用火炮射击海面目标。
但正由于此,AK630系统的分立式火控布局受到的诟病较多,相较于可以直接利用数据链接入CIC的一体式火控,其火控雷达、火炮不同轴,射击精度差,独立作战能力差等,且因为采用内能源火炮,射击精度也无法达到防御超声速反舰导弹带来的愈加严峻的近防压力。故而慢慢的不再装备新式主战舰艇,但在一些辅助舰上依然可以看到其身影。
如071型船坞登陆舰就装备四门H/PJ13
插曲:卡什坦弹炮和一近防反导系统
卡什坦系统在中国并没有什么太大的作为,它是跟随第二批购买的现代级956EM型驱逐舰一同来到中国的,作为世界上第一种同时集成了速射炮和防空导弹的舰载CIWS,它由两门AO-18K速射炮和八联装SA-N-11近程防空导弹组成,性能先进。但经测试后,结果差强人意,原本就因为后坐力过大精度不佳而饱受诟病的AO-18并联的后果是更大的后坐力和更差的精度,在新世纪已显落后的电视/学跟踪系统易受雨雾、夜暗等不良天候的影响,全天候作战能力有限,反应速度慢,重量过大,适装性差等问题中国海军并未仿制过该型武器,并在现代级的大改中将其拆除。
创新:H/PJ12与H/PJ11翻开中国海军现在的图鉴,新式驱逐舰与护卫舰上最常见CIWS无疑是H/PJ12与H/PJ11,也就是俗称的730与1130,1130为730的发展型,目前新建造的驱护舰普遍使用的为更先进的1130系统
从外观上看,730有明显的荷兰“守门员”系统的影子(其为一体式火控系统,具有独立搜索目标的长方形搜索雷达,搜索天线有独立的水平旋转基座,能在射击的同时持续对舰艇周围进行全向搜索,并在跟踪18个目标的同时,对识别目标的威胁程度进行排序)。
但与其不同的是,730的探测系统虽同为一体式,包括跟踪雷达与光电探测系统,可并未包含独立的搜索雷达,说明随着中国电子水平的进步,水面舰艇的作战情报指挥系统得到极大的技术进步,其信号/数据处理能力,信息传递能力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全舰的探测与火控系统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战术数据通过统一处理后,可根据战术决策发送到不同的武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