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热播的电视剧,无论是聚焦家庭还是职场,都会涉及一类新型群体——“全职妈妈”。
《完美伴侣》中的吴敏、《我们的婚姻》白百合饰演的重返职场的全职妈妈沈慧星,《心居》中海清扮演的冯晓琴,都放大了她们一线城市全职妈妈的焦灼和无助,同时群像也更脸谱化。
这些剧集看似显现的是全职妈妈遇到的困局:容易失去自我,没有经济保障,与社会脱轨,很难再入职场......但剧终这些问题解决了吗?的确解决了,只不过需要勇敢的“再就业”,这正好验证了“全职妈妈”是边缘人群的重审。
也就是说,全职妈妈面临的困惑是显而易见,人人皆知的,但并没有一条指导走入正向的路————即保全家庭又保全自我。
《你的名字,不止是全职妈妈》这本书我是因为作者是人类学家而选择阅读的。作者的视角不是女性保护者,也绝非女权主义者一刀切断做全职妈妈的可能性,而是用学术论证大量真实采访案例聚焦问题,并给与中肯的、科学的解释,以备让全职妈妈或准全职妈妈看清楚问题背后真正的根源,找到根源所在,才会找到正解。
全职妈妈的难处日本或者欧美的全职妈妈是有几代历史的,在每个家庭记忆里有一位或者几位全职主妇的女性形象,通常她们掌握着家庭装修风格和处事风格,包涵着男性对女性幻想,而且她们有自己的文化圈和社会规则。
但对于目前的中国来说,全职妈妈是新型“职业”,她们的母亲都有丰富的工作经历,女性养育后顾之忧大部分被单位包办了,新中国劳动女性的光荣形象,让此后的人很难接受“在家”,那就等同于“不就业”。
所以,对于70后和80后各种综合因素下选择成为“全职妈妈”的女性,面临着不仅仅是家庭和社会提供的支持不够,而且各种观念背后的撕扯矛盾。
31位成为全职妈妈的故事开头各具不同,双亲年纪大、生病需要全职照顾、孩子太小需要全职照顾、孩子升学成绩不好需要全职指导、亲子关系僵持需要全职陪伴、老公工作繁忙长期跑外地等等,有关家庭中生老病死、奖惩去留的,需要牺牲一个主力,就成为了全职妈妈,注意哦,而非全职主妇。
社会发展层面,离不开全职妈妈的无薪劳动,人口素养的提升也与她们的“密集化育儿”息息相关,但社会很难认同这些成就。
社会舆论尤其是网络舆论,对“全职妈妈”近乎是恨铁不成钢的不友好。全职妈妈但凡有点不幸,女权主义者说全职妈妈是“婚驴”,职场人说“咎由自取”,未婚女性吓得说不敢结婚。
社交圈子变窄、经济不独立,身份模糊,无法变现,没有上升空间的未来,是全职妈妈的痛点。
全职妈妈心理抑郁比例要高于职场女性,因为绝大数全职妈妈把不良情绪关闭在自己的内心处,有时候找不到出口。
先平等再谈爱从进化意义上看,女性联结左右半脑之间的胼胝体更宽,大脑皮层比男性更厚,所以女性在社交技能和情绪统感能力强于男性,在婚姻中保持足够的韧性,应对繁杂的挑战。
在每次家庭矛盾争吵之后,全职妈妈们总会忙于无法止步的家务活或照顾孩子的程序时,就会自我暗示“家不是讲理的地方”,大脑处于弱化肾上腺素的提示,进而一步步退让,变成只专注于劳动的“失语者”。其实至此已经陷入不平等婚姻关系的沼泽中。
全职妈妈的婚姻关系中,最缺乏的就是“赞扬”。付出和劳动得不到正向的鼓励,不平等的亲密关系趋于日复一日的操劳,也是全职妈妈丧失光泽的一方。
夸赞让人有健康的内在归因,进而成为内在自信,有更完整的自我体验,心理韧性也会增强。
所以,婚姻中要意识到“赞扬”的重要性。在做全职妈妈的决定前,与爱人商量决定的利弊,确定做“全职妈妈”的重大意义,并暗示或要求对方看见劳动付出,并给予积极反馈。
这是要明示的,否则将会是婚姻悲剧的伏笔。
“*死”灵动的自我的警示不管是什么原因进入全职妈妈的角色的,都会归于一种日复一日的操劳,被认为是较低意义的忙碌,最后正在在以经济基础为衡量的鄙视链底层,但却承载着整个家庭幸福感的主要职责。
进入到全职妈妈角色时,不是所有人都很清楚这个天大的代价,是在失去时才悔悟到,除了妈妈、妻子身份,“我是谁?”
但实际上,这个问题是需要自我预警的,完全可以预测或改变轨迹。
在进入周而复始的劳动中,一定保持每周有两到三次的“自我愉悦”时间,其实就是按下全职妈妈的暂停键,认真而负责地面对自己,毫无牵绊。
例如到喜欢的地方做运动、喝咖啡、阅读,观察自我,深度聆听内心声音的时刻,不建议聊天、购物、刷视频。
很多全职妈妈会面露难色,把孩子交给别人几个小时?这不好处理,等娃睡着了,也是可以的吧。
不建议!
娃睡觉,全职老母亲依旧是待机状态。很多妈妈会刚进入到自我审视状态,孩子睡醒,瞬间天崩地裂的感觉,随时被终结的感觉更会有绝望感、无助感。
有一项脑科学证明,大脑头部从前到后的正中间部分,在休息的时候特别活跃,科学界成为“默认模式网格”,它的三个功能主要是形成自我意识:反思过去、担忧未来、寻找问题。
意识永远是行动的先导,不要静等自我被“*死”,请给自我留有一席之地,自我预警能力强,才会有效避开未来的陷阱。
你的名字,不止是全职妈妈《你的名字,不止是全职妈妈》这本书的作者马威是人类学家,这本书的最大价值在于以文化人类学和社会学学者角度,对31位二线城市“全职妈妈”长达4年的深度访谈,一起探寻追溯群体面临问题的源头。
社会舆论的重压使得更多的全职妈妈失声,但通过内消情绪,这些外在压力都还可以应付。超人妈妈们,面琳的自我认知的迷茫才是问题核心,失去了觉察和发现内在意义,也就失去了前进的动力。
《你的名字,不止是全职妈妈》这本书有两个特别之处:
第一,全职妈妈的诉说一般是碎片化的,叙事是琐碎,被家务和育儿围绕的人生无爆点故事性。通过书中31位主妇的理性系统化叙事,会发现真实而隐秘的现代女性困局。
第二,作者通过人类学资料并置,现代社会性别与制度的反思,探索女性价值多元的可能性,突破全职妈妈局限的思想框架,生存空间,研讨更多的社会包容性。无疑是给社会提供一些可商榷的议题和等待政策落实的时间。
这本书推荐给全职妈妈或准备做全职妈妈的人群,生活的艰辛不只是全职妈妈生存的遭遇特质,也是每一位母亲所承受不能言说的生命表述。
—作者:荣荣—
——用每本书探索一个根本问题——
深长缓慢地阅读,长程深入地思考,拒绝短平快失智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