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父在侄儿婚礼主婚致辞,叔叔在侄儿婚礼上的最简短致辞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2-10-28 04:21:16

保存于张人亚党章学堂的中共二大党章复制件张人亚党章学堂供图

为什么要“秘密”保存呢?张爵谦没有多问,但他马上答应下来。

怎样才能做到“秘密”呢?张爵谦眉头一皱,想了一个奇招:他编了个“不肖儿在外亡故”的故事,为张人亚和他早逝的妻子修了一座合葬衣冠冢,接着用油纸裹好文件藏进空棺里。

衣冠冢建起之前,张人亚便已再次匆匆出门。张爵谦一直不露声色地守着这个衣冠冢,没有对任何人提起过里面的一切。

这一守,便是数十年。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张爵谦才叫来三儿子张静茂,向他揭开了“衣冠冢之谜”,并要求张静茂将这些文献上交国家。其中多件文献,后来均成为国家一级文物。

只是,张爵谦始终没有等来关于儿子下落的任何消息。

“找到张人亚

是为了将他还给共产党”

人亚同志对于革命工作是坚决努力,刻苦耐劳,在共产党内始终是站在党的正确路线之下与一切不正确思想作坚决斗争……——《红色中华》,1933年1月7日

“亲人张人亚,下落究竟如何?”

张家人始终没有放弃寻找张人亚。

冬去春来,斗转星移。霞浦的长山岗上,衣冠冢经历了一年年风雨的冲刷,岁月的刻蚀让墓碑一日日失去往昔的光泽,变得愈加粗糙,愈加凹凸不平。

伯父在侄儿婚礼主婚致辞,叔叔在侄儿婚礼上的最简短致辞(5)

张人亚的衣冠冢

乡人们会不会知道张人亚的下落呢?

由于张爵谦长期守口如瓶,上世纪中叶的霞浦人,并不清楚衣冠冢的“真相”。在寻找张人亚这件事上,自然帮不上什么忙。

战友和同事们,会不会知道张人亚的下落呢?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张静茂等曾在报纸上刊登过启事,也曾通过写信等方式联系过当年可能和张人亚共事过的人打探情况,却没有得到过确切回音。

在交通和信息都不发达的年代,这样的寻找就是大海捞针,难有成效。

幸而,天无绝人之路——

距离张人亚最后一次回乡过去近78年后,事情忽然迎来了“转机”。

2005年4月的一天,张静茂的孙女张建优在上网时偶然得知:在衣冠冢内保存下来的《共产党宣言》中文译本,珍藏在上海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

张建优如获至宝。她马上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在上海的叔叔们。

次日,张人亚的侄子张时华等一行三人来到一大会址纪念馆。在纪念馆工作人员的帮助下,他们找到了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等部门,掌握了关于张人亚革命活动的一些信息。

张家人得知,1927年张人亚离家后,曾前往当时的中央苏区工作。于是,当月张家几位后代便相约从上海、山东和江西等地分别出发,到瑞金会合,寻找张人亚的踪迹。

几番寻访后,张人亚生命轨迹中曾被迷雾重重笼罩的部分,渐渐清晰起来——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张人亚不久后就来到这里。在苏区,他先后担任中央工农检察委员会委员、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出版局局长兼印刷局局长等职务,出版、印刷与发行了一大批苏区急需的政治、军事、经济、文教等方面的书籍。

为了提高效率,张家后代开展了密切合作:张静茂的大儿子张时才在嘉兴做后方的“总参谋”;二儿子张时华住在上海,主要在上海查找资料、联系相关部门;在江西的张家人为了查找中央档案馆中的资料,专程往北京跑了三趟……

终于,在一份1933年1月7日出版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上,张家人找到了一份《追悼张人亚同志》的悼词。悼词写道:

中央工农检察委员会委员中央出版局局长兼代中央印刷局局长张人亚同志,于一九三二年十二月二十三日病故于由瑞金赴汀州的路上……这是我们革命的损失,尤其是在粉碎敌人大举进攻中徒然失掉了一个最勇敢坚决的革命战士。

汀州,即现在的福建长汀。至此,张人亚的下落得到了确定。

得到这份悼词后,张静茂的儿女们带着家人回到了霞浦老家。他们来到长山岗上,在张爵谦的墓前报告:

“我们已从上海到瑞金,寻访到了二伯父的踪迹。”

“现在瑞金还有他的纪念室,苏区人民没有忘记他。”

“二伯父无愧于国家,无愧于祖父母的养育之恩,你们在九泉之下可以放心了。”

守护者,送回了第一部党章。党章,也终于找回它的守护者。

“找到张人亚,是为了将他还给共产党,为了不忘初心。”张时华的儿子张建文说。

像寻找亲人一样,寻找张人亚

做有人格的人,不做人类的落伍者,扫除一切不幸,将生活做最根本的改变!——新闻广播剧《不忘初心——寻找张人亚》

“榜样张人亚,正被越来越多的人寻找着。”

对于张家后人而言,近年来发生的这一积极变化令他们欣喜。

伯父在侄儿婚礼主婚致辞,叔叔在侄儿婚礼上的最简短致辞(6)

2021年4月15日,在上海市奉贤区的一家养老院内,张人亚之侄、张静茂二儿子张时华向记者讲述寻找张人亚下落的经历。顾小立摄

2021年4月,记者在上海市奉贤区见到了正在休养的张时华。年近九旬的张时华思维敏捷、谈吐清晰。他说,为了能与更多人交流张人亚的事迹,他在70多岁时学会了用电脑,学会了上网,甚至还学会用“贴吧”。

不少张家人已满头白发,但当他们谈起张人亚时,眼神里就闪烁着光芒。2011年,张家后人以“张人亚革命事迹调研组”的名义,将耗费数年心血写成的《张人亚传》一书出版。

自2010年代开始,各类报刊、杂志上的张人亚研究文章不断涌现,新闻网站推出“纪念张人亚”专题网页,志愿者来霞浦祭扫衣冠冢的活动逐渐形成风气……党章守护者张人亚的事迹,逐渐进入更多人的视野。

“我当时心里咯噔一紧,我要去寻找张人亚!”

听完张人亚的故事,熟悉新闻广播剧制作的记者曹美丽,决定在自己擅长的专业领域,再走一回“寻找张人亚”的道路。

为了还原一个形象更丰富立体的张人亚,曹美丽和同事们兵分五路,深入全国各地采访。她至今仍记得,团队到达瑞金时,当地的绵绵冬雨下个不停。

曹美丽说,她是浙江人,张人亚也是浙江人。面对刺骨的阴冷,当时她不禁牵挂起了自己这位百年前的“老乡”——当年,他会不会和自己一样,开始想家?

“我特别想关心他,特别想找到他,对他倾诉。”

“我像一个小妹,怀着对兄长的敬仰,一路去找他,循着他的轨迹,看他做过什么、说过什么、想过什么,最后又怎么样了。”

曹美丽把这些感受,融入整个广播剧的播报之中。

情到深处,她几度落泪。

2018年4月,定名为《不忘初心——寻找张人亚》的新闻广播剧制作完成。一经推出,好评如潮。

有听众含着热泪听完了整部剧。有听众在留言评论里写下,“女记者像寻找亲人一样地寻找张人亚”。

2019年3月,作家彭素虹的纪实文学作品《信仰的足迹:寻访张人亚》正式出版。

和曹美丽一样,在创作的过程中,彭素虹的脚步也走遍了张人亚曾经工作过的多个城市。

在芜湖寻访时,她随身携带的电脑忽然损坏,正在酒店的她不得不中断写作,跑去酒店大堂,试着向值班经理求助。

“我正在写一个东西,但是电脑坏了,想借用一下酒店的电脑。”彭素虹边说,边举起几份寻访路上积累的材料向经理示意。

或许是无意瞅见了材料上“张人亚”三个醒目的大字,经理忽然兴奋地说:“可否冒昧地问一句,您是在写张人亚吗?”

“是啊。您知道他?”

“巧了,我最近正在读一本关于他的书,革命年代他曾经当过我们芜湖的‘父母官’,我印象很深。他的故事很感人。”

听到这个回答,彭素虹微微一怔,感到十分惊讶。

“这样吧,我帮您协调一下,您可以去我们内部财务的电脑上继续写。”说完这些,经理还和彭素虹半开玩笑地说,将来写出了关于张人亚的“大作”,要第一时间给他也寄一本。

在上海寻访时,令彭素虹印象最深的是一丛盛开的杜鹃花。她在《信仰的足迹:寻访张人亚》一书中写道:

夕阳西下,我们走出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不远处,火红的杜鹃花像一团团燃烧的火焰,正恣意绽放。这一个隐喻,像是在把我们一路寻访的初心唤醒……多少如张人亚一样勇敢坚决的革命战士,播下了革命的火种,才种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枝头怒放的杜鹃花,那是一种轰轰烈烈的美的象征。

在新闻广播剧、纪实文学之外,话剧《张人亚》、电影《力量密码》等与张人亚事迹相关的其他文艺作品,这两年也相继走向舞台、走向荧屏,与观众见面。

一位文艺评论工作者说,在任何时候,党章守护者应当值得所有人尊敬。“让张人亚这个‘IP’火起来,是时候了。”

伯父在侄儿婚礼主婚致辞,叔叔在侄儿婚礼上的最简短致辞(7)

2022年6月8日,张人亚之侄张志成在张人亚故居的一块展板前伫立沉思。顾小立摄

“张人亚”徐徐归来

张人亚守护的不仅仅是党章,更是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信仰。——张人亚党章学堂讲解词

“新时代的‘张人亚’,一定会再次出现。”

新一代年轻的霞浦人,对此有着共识。

当年的霞浦镇,现在已成为宁波市北仑区霞浦街道。近年来,该街道会同市、区两级相关部门,整理完成了大量关于张人亚的史料,寻回文献复制品数十件。2017年,衣冠冢附近正式建成了以张人亚名字命名的党章学堂。

在学堂内部的张人亚事迹陈列室,中国共产党第一部党章的复制件,摆放在最显要的位置。2022年7月,党章学堂还在新展厅开辟了一面“党章墙”,陈列着不同时期不同版本的党章。

1990年出生的童思琪,自党章学堂开馆起便成为馆内的讲解员。一开始,她满脑子都是如何练好讲解“打动”参观者。而现在,她却常常被参观者“打动”:

一位游客看完第一部党章复制件的展陈后,决定把自己平时收藏的所有党章都捐给学堂;一位老党员在学堂里缓缓展开保护了近70年的、在1953年自己入党宣誓仪式上使用过的党旗。看着党章守护者的生平展陈,这位党旗的“守护者”伫立良久,久久不愿离去……

童思琪告诉记者,来党章学堂寻访张人亚的人一年比一年多,她有时一天要连续讲解七八个小时。她还曾走出宁波去嘉兴宣讲,去上海宣讲,通过云直播平台把党章学堂里的故事传播到全国各地。

人亚公园、人亚先锋·红领集市、人亚儿童友好馆……在霞浦,越来越多的地方打上了张人亚的烙印。在北仑区霞浦街道党工委*张志龙眼中,这种烙印不是简单“取个名字”“挂块牌子”,而是要让张人亚身上的革命精神、担当精神、奉献精神在新时代找到更多的学习者、继承者、发扬者。

引导党员干部下沉到基层治理最前沿纾民困、解民忧;引导各村各社区组建“和美党建联盟”,有效将社会矛盾化解在最基层;志愿服务团队为环卫工人、快递小哥、集卡司机等户外工作者提供服务,为困难人员送“爱心套餐”,为高龄老人买菜、理发、爱心缝补……

“曾经,张人亚在渐渐远去。如今,‘张人亚’正徐徐归来。”张志龙说。

“我和张人亚一样,都是‘90后’,但他比我早出生了近一个世纪。”童思琪说,这一代“90后”们,正从前辈身上学习追求真理的赤诚之心、学习不畏艰险的强大意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年的力量。

童思琪说,她的女儿6岁,几乎和党章学堂同时“长大”。女儿咿呀学语时,就听到母亲在家一遍又一遍地练习张人亚相关讲稿。如今,她已能自己把母亲在党章学堂工作的讲解词大概地背下来。

有一次,童思琪拉着女儿的小手,轻轻问女儿——

“你长大了想做什么呀?”

“我想成为张人亚。”女儿脱口而出。

来源: 共青团中央

上一页12末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