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括(影视剧形象)
而赵王似乎也相信了“有其父必有其子”,加之廉颇初战战败且一直坚守不出,对其成见颇深。最终,赵王决定撤回前线的廉颇,起用赵括赶往前线统率三军。
赵军这边临阵易帅,那秦国那边有何动静呢?
秦国也换帅,他们换的正是长平之战的主角,大名鼎鼎的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白起。
白起(影视剧形象)
与赵军不同的是,秦军此次换帅是暗地里进行的,名义上王龁仍是主帅,但军队的指挥权在白起身上。秦军这样做便是为了让赵军放松戒备,到达一战定乾坤的目的。
双方易帅后,一场史诗级的大战随即来临。
白起一战封神,长平万骨枯魂所谓新官上任三把火,刚刚接任军队统帅之位的赵括在来到前线之后便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而这个所谓的改革,总结下来有以下几点:
1.废除廉颇执掌军队时的军规。
2.裁撤廉颇旧将军官,改用自己的心腹。
3.改变作战方针,转守为攻。
前两条改革我们能够理解,因为只有这样赵括才能树立他在军中的威信。
但是,第三条却是致命的。因为他让白起找到了破敌之计。
白起在得知赵括上任后在军中的举措后,采取了以下两条作战方案:
①令一部分老弱病残的军队前去挑战。
果不其然,赵括立即令军队打开城门出城应战,两军交战,秦军“溃败”(这场景是不是很熟悉?没错,就是诈败)这样一来,赵括兴奋了,在坚信“两强相遇勇者胜”的同时,秉着“宜将剩勇追穷寇”的精神,指挥大军出城追击秦军。
这一冲,根本刹不住车,直接冲到了秦军军营门口,既然来了,那就不能白来了,总得攻下几座军营吧?但是,由于秦军早有防备,赵军久攻不下。
此时,深知战机来临的白起采取了第二条作战方案:
②.筹建两支军队。
一支军队2.5万人,该军队在赵军悉数出城后,且远离城池后,迅速*出,占领赵军军营阵地。以此切断了赵军之退路。
第二支军队为骑兵部队,共5000人。改军队直接*入出城赵军的中间,将赵军一分为二,赵军首尾不得相连,粮道也因此受阻。
长平之战第一阶段示意图
如此一来,我们不难发现,赵军先是中了白起“诱敌深入”之计,然后又被两支秦军“分割包围”。战场局势也逐渐明朗,胜利的天秤慢慢倾向于秦军了。
《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详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
面对这样的战局,作为名将赵奢之子的赵括,也体现了他该有的军事素养,他并没有临阵大乱。而是采取了两个作战方案:
1.整顿军队,分派几支军队尝试突围。
然而秦军也有准备,派了几支精锐部队攻击试图突围的赵军,因此赵军几次突围都以失败告终。
2.在突围失败后,就地建造军营壁垒以抗秦军攻坚,待赵国派军队支援。
但是,赵括这一“如意算盘”被白起和秦王识破,远在咸阳的秦王得知后,便亲自前往河内,以封当地百姓爵位作为奖赏,征调当地青壮年赶赴前线长平,用以阻击来援赵军和运粮部队。
长平之战第二阶段示意图
于是乎,赵军彻底失去了与外界联系,粮草也日复一日的被耗尽,被围困之赵军都将沦为秦军板上鱼肉。
面对一块这么肥美的鱼肉,秦王想吃,白起也想吃。但是,秦军现在吞的下吗?
古往今来,但凡战伐,谁都想以最小的代价取得胜利。倘若秦军准备此时全歼被围困之赵军,就算胜了,也将是惨胜。
所以,秦军准备等,等一个机会。不久,这个就会便来了。
公元前260年九月,此时被围困的赵军已经断粮46天了,没有粮食吃怎么办?他们会选择奋起抗争,与秦军一绝生死吗?
并没有,断粮46天的赵军并没有被激发起斗志(或许是赵括思想工作没做好,亦或是赵军已经疲软,无力再战),换来的却是军纪松弛,有些士兵甚至开始*老弱病残的士兵,吃人肉充饥。
面对这样的绝境,赵括最终还是站了出来:
他组建军队分为四个部分,并发起了四五次的对秦军冲击,试图突围。但已是绝粮四十多天的赵军根本没有体力与秦军作战,赵军的这几次突围也以失败告终。
最后,赵括披挂上阵,率领精锐部队冲锋突围。
结果可想而知,赵括被射身亡,赵军于长平大败,四十余万赵军被俘。
赵军四十万人被俘虏之后。这也给白起和秦国摆了一道难题,毕竟四十多万人可是都要吃饭的,秦军粮草再富有,也是耗不起的。再者,赵军大败,主帅身亡,秦赵已成死敌。这四十多万人也是不会服从秦国的,随时可能发生变故。
这样一来,白起做了一个“惊世骇俗”的决定。
据史*载,白起在俘虏赵军后,将年龄较小的240名俘虏送回赵国,而其余四十多万赵军俘虏被白起设计坑*。无数生灵葬身于此。这也是中国历史上*降人数最多的一次。
但是,根据1995年长平之战遗址考古发现,很多尸骨都有明显的伤痕,有些甚至身首异处,这也让无数人对几千年来“白起坑*赵军俘虏”之说产生了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