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第19课:《虽有佳肴》,怎么学
【教材文本系列之议论文阅读课】
(文言文)
课堂学习过程:
第一步:在“议论文阅读思路”的框架下从不同的角度,按不同的方法自主探究原文,不断地生成并自主解决问题。(独探独练)
第二步:在“议论文阅读思路”的框架下从不同的角度,按不同的方法自主探究原文,不断地生成并合作解决问题。(独探合练)
第三步:在“议论文阅读思路”的框架下从不同的角度,按不同的方法合作探究原文,不断地生成并自主解决问题。(合探独练)
第四步:在“议论文阅读思路”的框架下从不同的角度,按不同的方法合作探究原文,不断地生成并合作解决问题。(合探合练)
第五步:在“议论文阅读思路”的框架下从不同的角度,按不同的方法展示探究成果,不断地生成并不断解决问题。(展示演练)
感受原文
【走近作者如沐春风,感受原文似逢甘霖】
虽有佳肴
《礼记》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探索之旅
【现成答案滋生惰性,探索旅程增长才能】
第一环节:明确与把握
一、目标
生成问题:1. 学习本文需要达到哪些目标?2. 学习本文的重点、难点是什么?3.……
解决问题:
学习目标
1.了解《礼记》相关知识,积累重点文言词语,熟读并背诵课文。
2.准确翻译课文。
3.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理解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4.理论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完善自我人生。
二、过程
(一)自主探究
自主生成问题→自主解决问题,合作解决问题
(二)合作探究
合作生成问题→自主解决问题,合作解决问题
三、方法
类读法(全称“类中类文章读学法”)
第二环节:标段与勾划
生成问题:1. 全文共有多少个自然段?2. 需要画出哪些生字、难词及精彩词句?3.……
解决问题:1. 本文只有一个段落。2. 划出生字、难词、精彩词句。……
第三环节:查阅与积累
生成问题:1.需要查阅、了解和积累哪些字、词、句? 2.……
解决问题:1. 《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佳肴(yáo):美味的菜。佳,好,美。肴,用鱼肉做的菜。旨(zhǐ):甘美。至道:最好的道理。至,达到极点。是故:所以。困:不通,理解不了。自反:反省自己。自强(qiǎng):自我勉励。强,勉励。教学相长:意思是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兑(yuè)命》:《尚书》中的一篇。“兑”通“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yuè)。命,《尚书》中的一种文章体裁,内容主要是君王任命官员或赏赐诸侯时发布的政令。学(xiào)学半:教人是学习的一半。第一个“学”是教的意思。其此之谓乎: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其,表示推测。2.……
第四环节:整体诵读
一、读准字音,认准字形
(一)从音的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生成问题:1. 需要辨析哪些多音字? 2. 本文需要了解、掌握哪些字的音?3.……
解决问题:1. 多音字:教、强、长。2.……
(二)从形的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生成问题:1. 需要区别哪些形似字? 2. 本文需要了解、掌握哪些字的形?3.……
解决问题:1. 形似字:肴与希,旨与诣。2.……
(三)从难读字的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生成问题:1. 本文需要了解、掌握哪些难读字?2.……
解决问题:1. 肴(yáo) 旨(zhǐ) 强(qiǎng) 兑(yuè)命 学(xiào)学半2.……
(四)从通假字的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生成问题:1.文中有哪些通假字?2.……
解决问题:1. 《兑命》曰(“兑”通“说”,指贤相傅说) 2.……
二、停顿恰当,节奏合理
从词和词的组合的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生成问题:1.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这句话怎样停顿?2.……
解决问题:1.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2.……
三、语气明显,流畅自然
(一)从语调、语气的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生成问题:1.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诵读这句话时,要用怎样的语调、语气? 2.……
解决问题:1. 陈述语气,读出规劝之情,读出肯定的口吻。2.……
(二)从语速的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生成问题:1.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诵读这句话时,要用怎样的语速?2.……
解决问题:1. 语速:中速。2.……
四、按照要求,选择记诵
从强行记忆、理解记忆、想象记忆等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生成问题:1.哪些是需要反复诵读的? 2. 哪些是需要记忆的?3.……
解决问题:1. 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这篇文章,注意积累精彩词句。2.……
第五环节:粗知文意
一、准确释词
(一)从掌握一般词语的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生成问题:1.哪些词语是需要了解的?2.哪些词语是需要掌握的?3.……
解决问题:1. 2.……
(二)从注意一词多义的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生成问题:1.文中哪些词存在一词多义现象?2.……
解决问题:1. 其:不知其旨也(它,代词);其此之谓乎(表推测,副词)。学: 学学半(第一个学,教);学学半(第二个学,学习)。2.……
(三)从区别古今异义的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生成问题:1.文中哪些词存在古今异义现象?2.……
解决问题:1. 不知其善也(善,古义:美好。今义:善良。);是故(是,古义:这。今义:判断词。);虽有佳肴(虽,古义:即使。今义:虽然。);不知其旨也(旨,古义:甘美。今义:意义,用意,目的。);虽有至道(至,古义:达到极点;今义:到。);教然后知困(困,古义:不通,不理解。今义:困难。);教学相长(长,古义:促进。今义:增长。)2.……
(四)从揣摩词的活用的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生成问题:1. 文中哪些词存在词的活用现象?2.……
解决问题:1. 弗食(食:吃。名词活用作动词);然后能自反也(反:反省。形容词用作动词)2.……
二、了解句式
(一)从省略句式的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生成问题:1.文中哪些句子是省略句?2.省略了什么?3. 在译文的时候应该运用什么译法?4.……
解决问题:1.例: 2. 3. 在译文的时候应该运用加法补上。4.……
(二)从倒装句式的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生成问题:1. 文中哪些句子是倒装句?2.将什么倒装了?3.正常的顺序应该是怎样的?4. 在译文的时候应该运用什么译法?5.……
解决问题:1. 例:2. 3.4. 在译文的时候应该运用交换法还原。5.……
(三)从判断句式的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生成问题:1. 文中哪些句子是判断句?2.是否有判断词?3.在译文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4.……
解决问题:1. 例:“教学相长也”意思是: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2. “……也”表判断。3. 在译文的时候应该注意将判断词变为现在的“是”。4.……
(四)从固定句式的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生成问题:1. 文中哪些句子是固定句式?2.有什么标志性词语?3.在译文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4.……
解决问题:1. 例:其此之谓乎?2.“其……乎”相当于“大概说的就是……吧。3.……
三、了解文化常识
(一)从国号、帝号、年号的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生成问题:1.文中出现了国号、帝号、年号没有?2.在译文的时候应该运用什么译法?3.……
解决问题:1. 2. 在译文的时候应该运用照搬法原封不动的搬过。3.……
(二)从官名、地名、物名、人名等的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生成问题:1. 文中出现了官名、地名、物名、人名没有?2. 在译文的时候应该运用什么译法?3.……
解决问题:1. 《兑命》:《尚书》中的一篇。“兑”通“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yuè)。命,《尚书》中的一种文章体裁,内容主要是君王任命官员或赏赐诸侯时发布的政令。2. 在译文的时候应该运用照搬法原封不动的搬过来,或用现代词语来置换。3.……
四、翻译文句
(一)从文言知识、词义等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生成问题:1.运用掌握的文言文知识,将文言词语置换为现代词语。2.……
解决问题:1. 例:虽(即使)有(有)佳(美好)肴(菜), 弗(不)食(吃), 不(不)知(知道)其(它)旨(甘美)也(是,表判断)2.……
(二)从翻译方法的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生成问题:1. 运用掌握的翻译文言文的几种方法进行翻译。2.运用了哪些译法?3.……
解决问题:1. 译:即使有美好的菜,如果不吃,是不知道它的甘美的。2. 运用了加法、照搬法和置换法。3.……
(三)译文
即使有美好的菜,如果不吃,也就不知道它的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如果不去学习,也就不知道它的美好。所以,学习过后才知道自己的学识不够,然后才能反省自己,努力向学;知道不通达,然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第六环节:分类阅读
一、类型感知[浏览扫描,明确方向]
从文体、论题、所写内容、表达方式的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生成问题:1. 从文中表达方式看,是以议论为主吗? 2. 本文是什么文体?3.文中写人、写事、写景、写物没有?4.……
解决问题:1. 从文中表达方式看,是以议论为。2. 这是一篇议论文。3.……
二、类型切分[火眼金睛,透视切割]
从文体、论题、所写内容、表达方式的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生成问题:1. 本文的论题是什么?2.有哪些分论部分?3.主要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4.……
解决问题:1. 本文论题:教与学的关系问题。2. 本文短小,没有分论部分。3. 主要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4.……
三、类型阅读[步步设疑,解剖麻雀]
读议论文
1.从论题的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生成问题:1. 全文的论题是什么? 3.……
解决问题:1. 本文论题:教与学的关系问题。2.……
2.从中心论点的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生成问题: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
解决问题:1. 中心论点:教学相长。2.……
3.从全文论证思路的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生成问题:1. 作者是按这样的思路进行论证的?2.……
解决问题:1. 思路:举例(佳肴不食不知其味) →举例(至道弗学不知其善)→道理论证(从教和学两方面讲道理)→ 中心论点(教学相长)→引用论证(引用《兑命》中的话)2.……
4.从论据及作用的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生成问题:1. 运用了什么论据?2.运用这些论据的作用是什么?3.……
解决问题:1. 论据:事实论据、道理论据。2.A. 事实论据。举有佳肴不吃不知其味甘美的事实,引出本文“教与学的关系”的论题。B. 事实论据。举“至道,弗学,不知其善”的事实,为论证“教学相长”这一论点提供了事实依据。C. 道理论据。引《兑命》中“学学半”,为论证“教学相长”这一论点提供了理论依据。3.……
5.从论证方法及作用的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生成问题:1. 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2.运用这些论证方法的作用是什么?3.……
解决问题:1. 论证方法:类比论证、引用论证。2. A.类比论证。举佳肴不食不知其味这一事实,是为了引出道不学不知其善的事实,最终引出教与学的关系,论证了中心论点。B. 引用论证。文章末尾引用《兑命》中的话,作为引用论证,证明了中心论点“教学相长”,增强了说服力。3.……
6.从全文语言特点的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生成问题:1. 本文语言有什么特点?2.……
解决问题:1. 本文言简意赅,论证严密。2.……
7.从全文写作意图的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1)从主要内容的等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生成问题:1.本文主要内容是什么?2.……
解决问题:1. 主要内容:本文在论述时先以“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继而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进而又以教与学两方面加以说明。2.……
(2)从写作目的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生成问题:1.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是什么?2.……
解决问题:1. 写作目的:告诉人们“教学相长”的道理。2.……
8. 揣摩精彩词句,精读精彩片段
(1)揣摩词语
词例: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①从词意的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生成问题:1. 这个词在句中是什么意思?2.……
解决问题:1. “弗”,不的意思。2.……
②从技法及作用等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生成问题:1.这个词用在句中有什么作用?2.……
解决问题:1. 作用:强调作用。2.……
③从用词意图的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生成问题:1.作者用这个词语是否有意图?2.……
解决问题:1. 连用两个“弗”,强调了实践非常重要,要重视实践,在实践中才知道“不足”“困”。2.……
④……
(2)揣摩句子
句例:《兑命》曰:“学学半”。
①从思想内容的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生成问题:1.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2.……
解决问题:1. 这句话的意思是“《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2.……
②从技巧及作用的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生成问题:1.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技巧?2.运用这个技巧有什么好处?3.……
解决问题:1. 这里引用《兑命》中的话作为论据,运用了引用论证的方法。2. 引用《兑命》中的话作为论据,这里运用了引用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增强了说服力和权威性。3.……
③从意图的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生成问题:1.这句话的意图是什么?2.……
解决问题:1. 目的:为了证明论点。2.……
④……
(3)片段精读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①从知识的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生成问题:1.根据所学知识来提出问题。2.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A.虽有佳肴( )B.教学相长( )C.然后能自强( )也D.学( )学半 3. 解释加点的词语。A.不知其旨也( )(从音的知识)B.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C.其此之谓乎( )D.故曰:教学相长也( )(从词的知识)4. 下列加点的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虽有至道B.教然后知困C.教学相长D.弗食,不知其旨也(从词的知识) 5. 翻译“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这个句子。(从翻译知识)6.……
解决问题:1. 2.……
②从能力的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生成问题:1. 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学学半”这句话的意义和作用的理解。(从理解能力)2.……
解决问题:1. 2.……
③从意图的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生成问题:1. 根据词、句、段来提出问题。2.……
解决问题:1. 2.……
④……
四、类型迁移[学以致用,触类旁通]
(一)阅读能力迁移
按照“类中类文章读学法”阅读,从读学过程中生成并解决问题
生成问题:1.能不能运用这种方法来阅读同类文章?2. 将相同类型的文章比较。3. 将写作对象相同但文体不同的文章比较。4.例:读《长善救失》。……
长善救失
《学记》
学者有四失,救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救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注释】
之:无实义。则:用于对偶或排比句中的相同位置,只起一个音节作用,不译。寡:少。易:轻易。
解决问题:1. 2.……
(二)写作能力迁移
从写法的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生成问题:1.运用文中写法进行写作。2.例:运用类比的方法,引出你对某个事物的看法。3.例:用一个事实证明你的这个看法。4. 例:引用一句话或几句话来证明你的观点。5.……
解决问题:1. 2.……
(三)口语交际能力迁移
1.从复述能力的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生成问题:1.复述课文。2.……
解决问题:1. 2.……
2.从倾听能力的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1)从理解能力的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生成问题:1. 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你对文中“教学相长”这一观点的认识。2.对别人的某一发言的理解。3.……
解决问题:1. 2.……
(2)从概括能力的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生成问题:1.对段意、主要内容、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概括。2.对别人的发言进行概括。3.例:本文的目的是要告诉我们什么? 4.……
解决问题:1. 2.……
(3)从评判能力的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生成问题:1. 对文中某个方面进行评判。2. 对别人的发言进行评判。3.例:你是否赞同本文的观点?4.……
解决问题:1. 2.……
(4)从记忆能力的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生成问题:1. 本文中哪些是需要记忆的? 2. 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记忆。3.例:记住“教学相长”,并理解它的意思。4.……
解决问题:1. 2.……
3.从应对能力的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生成问题:1.针对文中的某一言行进行应对。2.针对别人的发言进行应对。3.例:举个例子证明“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这个观点。4.……
解决问题:1. 2.……
第七环节:求异与创新
一、从内容的角度求异
生成问题:1. 是否可以在第一句里加一个分句“虽有……,弗……,不知其……也”,让它和另外两句一起来构成排比?2.……
解决问题:1. 2.……
二、从知识的角度求异
(一)从文化知识的角度求异
生成问题:1. 我们的文化,强调“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而往往忽略了学生求异思维的培养,所以就有了钱学森之问。学了本文,你认为还可以在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中加入一点什么?2.……
解决问题:1. 2.……
(二)从哲学知识的角度求异
生成问题:1. “教学相长”揭示了教与学怎样的辩证关系?2.这启示我们建立怎样的师生关系?3.……
解决问题:1. 2.……
(……)从……知识的角度求异
生产问题:1. 2.……
解决问题:1. 2.……
(N)从语文知识的角度求异
生成问题:1. 根据文中语文知识求异。2. 可根据讨论情况针对别人的展示,露露自己的知识面,寻机出击。3.……
解决问题:1. 2.……
三、从写法的角度求异
表达方式:记叙(直接、间接)
描写(语言、动作、心理活动、外貌、神态;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正面、侧面、场面、细节、感觉的角度)
抒情(直接、间接)
说明(说明对象,对象的特征,说明方法〈举例子、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引资料〉,条理及顺序,结构,语言特点,意图)
议论(论题,观点,论证方法〈例证法、引证法、喻证法〉,论据〈事实论据,道理论据〉,论证思路,语言特点,意图)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对比、引用、借代、反语、反复、双关等。
表现手法(艺术手法):照应、联想、想象、抑扬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首尾呼应(前后照应)、直接描写(间接描写)衬托对比(渲染烘托)、伏笔铺垫,白描,以小见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托物言志、铺垫悬念、正面侧面、比喻象征、借古讽今、承上启下、开门见山、动静相称、虚实相生、实写与虚写、托物寓意、咏物抒情、布局谋篇(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设置悬念、伏笔照应、过渡铺垫、结构严密、主次详略得当、材料典型真实、新颖、有力)等。
生成问题:1. 是否可以加入排比论证或其它论证方法?2.……
解决问题:1. 2.……
四、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角度求异
生成问题:1. 阅读其它写这个话题的文章,看看它们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与本文的有什么不同。2.例:对老师和教材能不能绝对迷信?3.……
解决问题:1. 2.……
第八环节:归纳整理
第九环节:回望目标
【注:为了更好的阐释学法理念,在列举案例时部分内容来自于教材、《教师教学用书》、一些教辅书籍和网络。若要求删,立删!】
【读恶,只为弃恶;读善,只为从善;读真,只为求真;读美,只为尚美。】
求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