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图_ 国家博物馆所藏“清河食官”铜染器
上图_ 簋,读作guǐ,指古代青铜或陶制盛食物的容器,在祭祀和宴飨时,它和鼎配合使用
- 古人的习惯
一日吃几餐在早期的历史中,是一个关乎地位的问题。周朝的礼法制度相当严格,当时就规定只有天子能够享受一日三餐,其他人都是一日两餐。普通人只能一日两餐,除了是礼法的规定外,还因为当时的粮食有限。古人在9点到11点左右吃第一顿饭,称为“朝食”。下午4点左右,人们吃第二顿饭,称为“飨”或“饔”。《孟子.滕文公上》记载道,“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飨而始。”意思就是说一天吃两顿饭,以朝食为开端,飨食结束。
《史记》中就记载刘邦用三餐犒赏士兵,最终攻下峣关的史实,可见一日三餐是当时许多普通人的梦想。到了汉朝,周朝的礼法对人们的影响逐渐消失,一日三餐的制度慢慢走进了寻常百姓家。庄子的《逍遥游》中记载,“适莽苍者,三餐而返,腹犹果然。”意思就是只有一天吃三顿饭,才能保证人体一日所需,这是关于一日三餐最早的科学佐证。
上图_ 北宋-赵佶-文会图,宋朝的上层阶级生活
宋代的时候,大多数百姓就已经是一日三餐了,这都源于宋代发达的经济,宋代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从农业社会向商品经济社会进行过渡的朝代。宋代的繁荣催生了夜市,历史上最早的宵夜生活就此开始了。各种各样的风味小吃满足了人们心中对美味的所有期望,例如火腿、爆米花、汤圆、饺子等等。在伏暑的季节,宋人还可以在街上买冷饮解暑,那时的宋人已经成熟掌握了将冰雪做成冷饮的方法。
上图_ 冰鉴,是古代暑天用来盛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