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槐堂,即三槐王氏家族的堂号,也是代称。三槐王氏是当今我国王氏中较大的一支,闻名天下,枝繁叶茂,是太原王氏(一说为琅琊王氏)的衍派。目前,三槐堂是王氏子孙繁衍最大的支派,在《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的王氏家谱目录中,冠以“三槐堂”堂号的家谱目录占有堂号的王氏家谱总数的40%左右。
三槐堂王氏家族为何要以“三槐”冠称,这其中又有什么来历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三槐王氏的始祖名叫王佑,为避讳明孝宗朱佑樘,后世改名王祜。祖父王言,原名王信,为避祸改名为王言。唐朝末年人,曾任滑州黎阳令,去世后父因子贵,被追封为许国公。夫人姚氏,被追封为鲁国夫人。王佑的父亲王彻,同光初举进士第,官至左拾遗。王彻也因子孙显贵的缘故,被追封为鲁国公。夫人田氏,追封为沂国夫人。
王佑,字景叔,大名府莘县(今属山东聊城)人,以文学见长。五代时先仕晋,后及汉、周。王佑初任魏县、南乐二县县令。赵匡胤建立北宋政权后,拜为监察御使,后加集贤院修撰,转户部员外郎、兵部侍郎,曾出任潞州、襄州、潭州和大名府知州。
在宋乾德三年(965年)至开宝二年(969年)之间,举家迁到京城,落户开封。王佑落户开封的具体地址,明李濂的《汴京遗迹志》说在仁和门外,清周城的《宋东京考》说在望春门外。仁和门和望春门实际指的都是曹门,即今河南开封曹门关中街偏北一带。
图片来源于网络
北宋开宝二年(969年),有人弹劾镇守大名府的节度使符彦卿谋叛。宋太祖赵匡胤命兵部侍郎王佑代理大名府,留心观察符彦卿的动静,仔细调查他的谋叛罪状。最后宋太祖还对王佑许诺,只要你能抓住符彦卿罪证,把他谋叛的罪名坐实,就提拔你当宰相。
符彦卿原是后周的一员大将,战功卓著,当年的地位不在赵匡胤之下。公元960年,宋太祖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当上了大宋王朝的开国皇帝。接着杯酒释兵权,解除了大将石守信等人的职务,但他唯独没敢动符彦卿。现在想找个借口把他除掉,了却自己的一桩心病。
按照赵匡胤的旨意,王佑到大名府接任后,明察暗访,全力侦办符彦卿谋叛案。后来,经过查证,谋叛案纯属子虚乌有。倒是查出了符彦卿属下牙校刘思遇等二人,打着符彦卿的旗号,贪赃枉法之事,而符彦卿对此并不知情。王佑下令抓捕刘思遇等二人,审判后将其流放。符彦卿无罪,并没有受到任何牵连。
数月之后,宋太祖召见王佑,询问符彦卿谋叛案查办情况。王佑直言禀报,说符彦卿并无谋叛之事,并以自己全家一百多口人的性命担保。甚至直谏太祖要吸取晋、汉(五代)皇帝因猜忌而滥*无辜的教训。
图片来源于网络
王佑不仅没有按照宋太祖的意图找到符彦卿的谋叛罪证,反而极力为他辩护,这让宋太祖非常恼怒,便把王佑贬到襄州,任命他为宰相的许诺当然也就落空了。王佑赴任前在其宅院内手植槐树3棵,说:“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
在周代,槐树象征着渊博的学问、正直的品格和崇高的地位。史*载,周代宫廷外植有三株槐树,百官朝见天子时,太师、太保、太傅三公皆面槐而立。因此,周朝以后,“三槐”即代指三公。《周礼》中也有“面三槐,三公位焉”的记载,因此,“三槐”便成了“三公”的代名词。宋代太尉、司徒(丞相)、司空(御史大夫)三要职也合称“三公”,为众臣之首。王佑庭植三槐,就是希望自己的子孙后代中能出现位列“三公”的高官。
后来,王佑的预言果然得到了应验。到了宋真宗年间,他的儿子王旦就登上了宰相的宝座,为相长达十八年,被喻为“平世之良相”。三槐王氏自佑公以后,簪缨相继,历世为官,子孙分任各处,遍布海内外。同时,随着王佑手植三槐故事的流传,宋朝以后,“三槐”也几乎成了王姓的代称。自此,“三槐堂”也就成了三槐王氏家族响当当的堂号,袭承达千年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