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覃在去年8月写了《老舍出门寻短见,妻子为何冷眼旁观?只因老舍曾和女作家公开同居》一文,文中提到,全面抗战爆发后,老舍被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常务理事兼总务部主任。他让妻子胡絜青带着4岁的长女、2岁的儿,还不满3个月幼女回北平照顾自己的母亲,自己却在重庆与女文青赵清阁公开同居。
老舍此举,无疑伤到了妻儿的心。
1943年10月28日,胡絜青带着3个孩子从北平辗转来到了重庆。
赵清阁从玫瑰梦中惊醒,逃到了上海。
老舍安置好胡絜青母子后,也“追”到了上海。
赵清阁看穿了老舍的怯懦和虚伪,挥慧剑,斩情丝,毅然决然地和他断绝了关系。
老舍不死心,死缠烂打。
老舍在1946年受美国国务院的邀请到美国讲学,即使在万里之遥,还念念不忘赵清阁,不断给赵清阁写信。
1948年,他在信里声称他已经在菲律宾马尼拉买了房子,要赵清阁和他到那里白头偕老。
赵清阁要的是光明正大的婚姻与爱情,坚定地拒绝了这种见不得阳光的“私奔”。
老舍是美国国务院的座上宾,在美国的待遇不错,而且,他的《骆驼祥子》被翻译成英文后在美国非常畅销,还卖了电影版权,名利双收,一时间,乐不思蜀。
1949年7月6日,*亲自在北京主持召开了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他在会上对文艺界的代表们说:“现在就差老舍先生一个人了,我们无论如何都要请他回来。”
会议结束之后,他组织起郭沫若、周扬、茅盾等三十余人,联名致函老舍。邀请他尽快回到中国,共同建设新中国的文化事业。
但是,身在异域的老舍并没有回国的打算。
早1948 年2 月 27 日,他写给友人何容,披露了自己积极争取继续留在美国心思。信末还补充说:“假若移民局不肯留我,也许一咬牙上英国”。
所以,老舍收到了郭沫若、周扬、茅盾等三十余人的联名邀请信后,并不为所动。
甚至在收到*亲笔写给司徒惠敏的信后,在获得政治担保的情况下,他还是不改初衷。
最终,赵清阁受*之托,给他写了一封热情的邀请信。
他这才作出了回国的决定。
但是,他也没有立即动身,而是磨磨蹭蹭,差不多过了三个月才回到北京。
*对他的归来表示出了极大的热情和关心。
1950年8月,*在北京市文学艺术工作者成立大会上提议选老舍为文联主席。
可惜的是,自从在1949年完成了《鼓书艺人》之后,一直到1960年,老舍在整整十年的时间里没有创作小说。
试想想,老舍自1923年1月在《南开季刊》上发表处女作《小铃儿》以来,一直以写小说享誉文坛,,他的《老张的哲学》《赵子》《二马》《猫城记》《牛天赐传》《骆驼祥子》等等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无不占据着一席之位;他在1944年到1949年创作的《四世同堂》,更是可以列入名著的范畴。
因此,他得以与茅盾、巴金并列,被称为现代长篇小说艺术的三座高峰。
那么,老舍为何在建国后几乎停止了小说的创作呢?
是江郎才尽、文思枯竭了吗?
并不是,因为他在通俗曲艺、在话剧上,仍然推出了《茶馆》《龙须沟》等作品。
实际上,1966年4月,他曾对友人谢和赓说:我在美国曾告诉过您,我计划回国后便开始写以北京为背景的三部历史小说,第一部从八国联军洗劫北京起,写我的家史;第二部写旧社会那些被拐买到北京八大胡同的苏州、扬州女子;第三部写北京王公贵族,遗老遗少在玩蟋蟀斗蛐蛐中勾心斗角的故事。
小说的题材已经准备好了,为何迟迟没有动笔呢?
有一个原因,让他羞于动笔——他是旗人。
一直以来,他对自己的族籍讳莫如深。
为什么会这样呢?
究其原因,清朝统治者腐败无能,对内欺压百姓,对外丧权辱国,末代皇帝溥仪后来又当了汉奸,成了民族罪人。而八旗子弟自入关之后,盲目自大,轻视劳动,坐享其成。清王朝覆灭后,他们没有粮饷,又没有一技之长,只能沦落为了社会的底层,很大一部分成为了社会的寄生虫。老舍作为进步的时代青年,对自己的旗人身份引以为耻,干脆对外不再提起。
他曾对好友吴组缃先生说:“我不想提我的族籍,因为,这对我而言,是一种耻辱。”
所以,他笔下的一些人物,虽然是旗人身份,但他并不点明。比如《赵子曰》中的赵四、《四世同堂》中的小文夫妇等等。
但他计划里的三部历史小说:写的是自己的家史,八大胡同的秘闻,清朝的遗老遗少,都脱离不了要写到旗人的方方面面,那又该如何写起呢?
一方面是想要写,一方面是不能写。
在这二者的斗争中,老舍迟迟没有动笔。
最终,帮他突破这一心理障碍的,是*。
话说,1960年3月30日至4月10日,全国人大二届二次会议召开,他是北京市选出来的全国人民代表。在大会中间休息期间,他到休息室的一个角落里抽烟。烟刚点着,*、周总理、少奇同志和其他几位领袖人物就走了进来。
老舍感觉到他们是要商量什么事,自己不方便听,就起身往外走。
*却一把拉住了他,说:“老舍先生,不要走,大家一起聊聊天吧。”
*既然这样说,老舍就止住了步,和大家一起落座,围成一个小圈。
聊什么呢?
*首先扯起话题,他问老舍:“你是满族人吧?满族是个了不起的民族,对中华民族大家庭作出过伟大的贡献哩。”
接着,*滔滔不绝地聊起了清朝前面的几位皇帝来。
他说,这几位皇帝都是很有本事的,尤其是康熙皇帝。
他说,康熙皇帝奠定了今天我们国家所拥有的这块领土的基础,还用无比高明的统一战线政策把全国各民族团结到了一起。
*的话让老舍感到了自己的肤浅。
之前,他也知道一些康熙皇帝的功德,但认识并不深刻。
听到*对康熙皇帝、对满族人给出了这么高的评价,用他的话来说,是“完全换了脑子,换了眼睛”。
从此,改变了过去对满族人的偏见,开始正视自己满族人的身份。
他打算写一部大书,好好写写康熙皇帝,书名就叫《康熙大帝》。
当然了,未写《康熙大帝》之前,还是先按原计划去写好那三部历史小说。
所以,他开始动笔创作“自己的家兄”——长篇小说《正红旗下》。
可以这样说,《正红旗下》就是老舍和*谈话之后的直接产物。
这部小说的绝大部分主人公都是满族人,因此,它既是中国新文学的一部代表作,又是满族文学的一部代表作。
可惜的是,全书终究没能全部完成,仅仅是一个鸿篇巨制的开头,就戛然而止了。
但是,评论界却给予了它极高的评价,称它是不朽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