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多年来,乌兰牧骑不仅担负着传播先进文化、活跃农村牧区文化生活的任务,还担负着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重要任务。
一直以来,乌兰牧骑始终致力于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社会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人民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回顾曾经,乌兰牧骑极大地丰富了基层农牧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偏远农村牧区的社会风貌。在新时代,乌兰牧骑奋勇向前,在全区范围内组织开展“弘扬乌兰牧骑精神,到人民中间去”基层综合服务活动,组建220支“草原综合服务轻骑兵”专业志愿者队伍,到2000多个服务点面向基层提供文艺、政策、科技、卫生、脱贫攻坚等综合服务。2020年,自治区启动“乌兰牧骑月·一切为了人民”主题活动,让乌兰牧骑“面对面”走到老百姓当中,“实打实”给老百姓解决问题,“心贴心”为老百姓提供服务。这一切的探索与实践也再次验证和体现了乌兰牧骑以人民为中心、不断造福人民的理想信念。
乌兰夫同志在纪念乌兰牧骑建队30周年时曾经说:“内蒙古40年来的建设成就,有乌兰牧骑的一份功劳。”这句话高度概括并肯定了乌兰牧骑在推动内蒙古经济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中所作出的重大贡献。乌兰牧骑在数十年服务人民、服务社会的过程中,不仅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其在促进内蒙古各民族团结、维护民族地区社会和谐稳定等层面也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众所周知,建设文明内蒙古是当前全区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文化的繁荣兴盛是建设文明内蒙古的根本途径,乌兰牧骑在新时代充分发挥文化动能,在推动内蒙古文化繁荣发展的同时,始终坚持哪里有需要、哪里最困难、哪里最偏僻就到哪里去;始终坚持与基层农牧民和衷共济、团结互助,拉紧各族人民一家亲的精神纽带,极大地促进和维护了民族地区社会的安定团结。因为,社会和谐稳定是建设文明内蒙古的前提和基础;建设文明内蒙古是推进民族地区社会安定团结、造福人民群众的根本目标。
时至今日,社会在不断发展,条件在不断改善。乌兰牧骑的演出车辆也从最初的勒勒车、骑马、骑骆驼,发展现在的专业演出车;时代在进步,环境在变化,唯有乌兰牧骑与基层人民亲如一家的关系没有改变、唯有乌兰牧骑坚持为人民服务、不断造福人民的的那颗赤诚的初心未曾改变。
4
牢牢植根人民,是乌兰牧骑永葆生机活力的根本
牢牢植根人民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深刻内涵和实践要求。**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我们党要做到长期执政,就必须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同人民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风雨同舟、同甘共苦。”这是新时代共产党人的政治品格、价值追求和精神气质,也是一代代乌兰牧骑人数十年如一日身体力行践行着的真理。
1957年,自第一支乌兰牧骑成立开始,乌兰牧骑队员始终坚持与人民群众一同参与剪羊毛、修羊圈、打草等生产生活劳动,在劳动闲暇为人民群众进行政策宣传、文艺演出、辅导基层文艺骨干、举办科普展览等服务工作。此外,乌兰牧骑队员还出现在抗疫防疫的前线、出现在抗洪救灾的堤坝上。可以说,在任何危难关头,在任何人民群众需要的地方,总能看到乌兰牧骑队员的身影。乌兰牧骑队员的行为体现了其真心热爱人民群众、热爱基层的优良传统,也展现了乌兰牧骑队员植根于人民,将自己视为人民群众一份子的宝贵品质。而这样宝贵的精神品质,历经60余年风雨的洗礼丝毫未曾改变,影响并鞭策着一代又一代乌兰牧骑人始终不畏艰难,扎根基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乌兰牧骑贴心的服务和感人的行为人民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印入脑海里,也受到了农牧民的真心爱戴和称赞,他们说,“我们的乌兰牧骑好”,并称乌兰牧骑队员为“我们的孩子”。这种超脱了血缘、超脱了民族、血浓于水的深厚情感,是一代代乌兰牧骑队员迎风雪、冒寒暑,长期在戈壁、草原上辗转跋涉,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传递党的声音和关怀的动力所在;也是乌兰牧骑永葆生机活力、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 的根基所在。
当前,乌兰牧骑已经成为内蒙古独有而珍贵的非物质红色文化遗产
乌兰牧骑发展壮大的60年,是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的60年,是牢牢根植于人民、践行“坚持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的60年,也是乌兰牧骑在艰苦磨砺中铸就坚强意志和高尚品格的60年。
曾经所有经历的艰辛和磨难、所有付出的青春和汗水,都已成为今天的成就和荣誉;
今天所有的努力和进取,都是乌兰牧骑积攒的力量和梦想。
未来,乌兰牧骑必然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落实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实际工作之中,在新的历史起点迎来新的发展。
作者:斯芹 (内蒙古党校社会管理与文化教研部)
摄影:王磊
编辑:沐白 杨文娟
校对:苗旭
声明: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原创稿件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