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这篇文章的间隙叠了一个。
玩这种纸折的牌,在南方一些地方被称作「打撇子」,在广东叫「拍公仔纸」,东北则叫「搧Pia唧」,绘声绘色。

搧Pia唧。
民国小孩还有个玩法,叫「拍毛片」,将纸牌放在地上,以手掌拍击旁边地面,靠气流将对方纸牌掀翻。这一传统在豫东地区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发扬,演绎出一种「吸牌」的玩法。直接将手掌往对方的牌上拍,再迅速扬起,以气流将纸牌吸翻。
高手吸牌,拿捏得好,手掌不宜充分伸展,也不能过分向里曲,而是形成一个微微向下的凹型。出掌轻快,收掌迅捷,赢牌不伤手。
玩纸牌很像赌,越赢越想赢更多,输了一心想捞本。有赌场的地方就有老千。有人㧾牌的时候牌不离手,用纸牌的边缘贴着地皮扒过去,掀翻别人牌,这是「扒牌」。但如果你不能像魔术师一样敏捷,最好慎用。否则一胳膊抡过去,掀翻的不是牌,而可能是指甲,就算你不留指甲,也会在中指指肚上留下触目惊心的血泡,一星期都得竖着中指吃饭睡觉。
老师抓玩牌的,主要看你掌心。黑腻腻一层,似肿非肿,必是吸牌惯犯。对另外一种游戏——玻璃球——的玩家,老师判断的则是手背。若食指、中指的指关节颜色有土色,往下到小指颜色逐渐变浅,说明这孩子是初犯,手指尚未被泥地染色。

玻璃球。
遇上玩玻璃球的老油子,手掌拍在泥地上,有变色龙的效果。闭上眼摸一摸,会误以为一只常年不缠绷带的拳击手的拳头,茧子硬得像脚后跟。这是久战沙场的勋章。
有些人不但手背黑,连手掌侧面也油亮,那是因为他不但像大部分玩家一样用拇指弹球,还擅长以手掌侧面支撑,用食指弹球,可能是个高人。

1990年代弹玻璃球的孩子。大部分玩家以拇指弹球。
弹玻璃球,豫东俗称「弹琉璃蛋儿」,有些地方又叫「弹蛋儿」。琉璃蛋儿有两种玩法,一种规范鲜明,有招有式,如华山派剑宗;另一种则很狂野,走哪算哪,可算是气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