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廷众臣中,张廷玉是一个非常有分量的汉臣。之所以说他有分量,与他在雍正时期的备受恩宠有很大关系。雍正做皇帝兢兢业业,经常是加班批阅奏折,如此敬业的皇帝,能入他眼的大臣是少之又少,而张廷玉就是那个正合皇帝心意的臣子。雍正临终前,还惦记这个衷心帮衬自己十多年的老臣,特意叮嘱一定要给张廷玉留一个配享太庙的名额。于是,张廷玉成了大清历史中唯一一个获得配享太庙荣誉的汉臣。
要得到皇帝的器重,不仅自身要品行端、才高八斗,连家世背景也不能马虎,要不皇帝恐怕就要被人说成眼光低了。张廷玉的父亲张英,确实给他争得了很大的荣誉。张廷玉最得雍正的喜爱,而张英是多次受到康熙的褒奖。
张英生于崇祯末年,长在顺治年间,于康熙6年中举人,康熙8年中进士。这条时间轴也决定了张英一生的老板就是大清最杰出的皇帝——康熙。
张英为人低调内敛,不喜欢奢华富贵的生活,是一个本分的读书人。作为读书人,张英也并非天资聪颖过目不忘的神童,但他肯下功夫持有恒心,多年苦读后换来了满腹经纶。他在18岁时参加童试,直到27岁才中举,31岁中进士。此后他的运气并不差,中进士时深得大学士李霨的欣赏,后来被改为翰林院庶吉士,开始进一步深造满汉文化。
饱学之士也需要运气,张英的运气就是遇到了一个喜爱汉文化的皇帝。康熙12年时,康熙帝选张英作为讲经论史的讲师之一。君臣相处后,张英的学识和人品打动了康熙,每次康熙到南苑,身边都有张英。此时的张英已经成了康熙在汉文化中的重要导师,康熙对他非常尊敬。
张英在康熙心中的印象,一直都是老实本分,从不参与党争,不搞拉帮结派,这点让康熙非常满意。太子胤礽幼年刚开始学习礼数时,康熙还曾经让张英做太子的老师,可见对他非常放心。
即便他在工作上出现差池,康熙对他也非常宽厚。张英长期担任文职工作,难免会出现记录和审核上的纰漏,康熙对他出现的错误一直都秉承宽厚仁慈的原则,即便给他降职,也会再度启用。张英在49岁之后,曾经出现过三次工作上的失误,包括起居注撰写有误、审核祭文疏忽、教习不严,然而康熙对他一直非常信任。即便出过这些差错,康熙还是让他担任工部尚书、礼部尚书等职务,就算他提出致仕的请求后,康熙还是极力挽留,并提升他为文华殿大学士。
张英位居高官又曾陪伴圣驾,因此眼界开阔,格局更是宽大。不过,不论官儿做的多大,也得过日子也离不开家庭琐事。即便张英远在京城,也曾经被老家的“难题”叨扰过,不过他却仅仅用三两句话就化解了一段纠纷。
原来是因张家与邻居在宅基地的划分上出现分歧,双方都有背景便互不相让,张家人就修书给张英,想让他出面。张英看了书信后无奈地笑了笑,随后大笔一挥“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书信寄回家后,不仅张家人茅塞顿开,就连邻居也惭愧不已。后来两家人都把自家宅基地后退了三尺,居然腾出了一条六尺宽的巷子。
都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张英果真有能容人的肚量。道理确实像他说的一样,如果只盯着门前的三尺看,人的眼界就越来越窄,要是把目光抬高再看,就会发现很多事其实根本不值得争执。
张英晚年过得非常舒适,原官致仕回到家中颐养天年,过了7年安逸的退休生活后,在72岁时寿终正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