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坐北朝南的民居宅院,对宅院大门的立门方向讲究“三吉方”,也就是东方、南方和东南方。这三个方位因为朝阳,在民间又称之为“向阳门”。古代有一首著名的春联:“向阳门第春常在,积善人家庆有余”,据说这副对联出自宋代文人之手。如此可见,至少在宋代的时候,民间院子立大门时,院子大门要朝着早晨太阳升起的大致方位而立,也就是民间俗称的“三吉方”。
古代人认为,“三吉方”之中东南方又是最佳的方位,立于东南方的院子大门被称为“青龙门”。民间有一种说法,认为东南处于上风之地,朝阳之地(冬季太阳升起的地方偏向东南),在此方立门寓意财源滚滚。事实上,这是古代人民希望每天都能迎着朝阳出门,有利于提振精神,对朝气蓬勃生活的一种美好向往。而民间所说的“三吉方”方位,正好位于坐北朝南正屋的左边,东南方更是如此。
那么为什么过去坐北朝南的民居,忌讳院子所立大门往右靠呢?过去坐北朝南的民居,通常在南方(正屋的正前方)、东南方、东方三个方位立大门,“右边”方位就不包括南方,剩下的也就只有西南和西方两个方位。关于民居在西南和西方两个方位立院子大门,在古代风水上,有多种多样的说法,概括起来就是损财伤人,在此方位立大门对家里来说不吉利。
事实上,西方和西南方是太阳落山的地方,每年日子长的时候,太阳落在西方,每年日子短的时候,太阳落在偏西南方,如果大门开在西方和西南方,让人联想到“日落西山”这种不好的感觉。再说,我国民间有“归西”之说,“归西”的意思是指人死的委婉说法,如果把大门立在西南或西方,出门时是向西行,回家时则是“西归”,人们认为不吉利,这自然也就形成了民间的禁忌。
然而,这只不过是坐北朝南房屋的一种说法而已,就像古代“四象”中的“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如果不是坐北朝南的房屋,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未必就是东、西、南、北方位。同样的道理,“门楼靠左别靠右”之中的“左”,不一定是正屋的东方、东南方、南方,而“右”也不一定是正屋的西方和西南方。比如,坐东朝西的正屋,其左边就是南方和西南方,如果大门立在正屋前,为西方,立在左边,可能是南方,也可能是西南方。
也许有此地方的人认为,这种坐东朝西的正屋是不存在的,但是,在现实之中,一些丘陵地区和山区,人们要选择一块宅基地是非常不容易的,人们依据山势地理等各种因素建房,无法选择正屋东西南北的坐向和朝向。因此,各种朝向的正屋是存在的,甚至有一些山区村落,整个村落的正房的朝向都是坐东向西,或者坐南向北(在平原地区,人们认为这两种朝向的房屋的风水是最不好的)。比如,湖南临澧修梅镇凉水井村的林伯渠故居,建于清朝光绪年间,是一座典型的清代居民建筑,此故居就是坐东朝西,湖南韶山伟人故居则是坐南朝北。
由此可见,“门楼靠左别靠右”是我国古代传统民居院落大门的一种典型布局,是古代先民长期与大自然相处,总结出人与自然规律的关系,也就是说,人要顺应自然,并按自然规律办事,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后来,民间出现了多种玄奥之说,甚至附会了一些迷信说法,就不足为信了。
2、 为什么说“堂屋靠前别靠后”?堂屋是传统民居的核心空间,最庄重和神圣之所,通常设置在正屋的中间,又称客堂,有的地方则称为厅堂。
堂屋在我国不同农村,其功能性有所不同,有的地方是一家人起居活动、接待客人的地方,没有祭祖功能,一般另置一间房挂祖宗像和家谱,称为“香火堂”,只有到了过年时再拿出来挂在堂屋内,也有的地方不挂在堂屋内,就在“香火堂”祭祖。这些农村有“厅堂不挂先祖像”之说。
然而,这只是少数农村的地方性风俗,大部分地区的堂屋,被视为一家人的最神圣之地,尤其在长江流域以南的农村更为突出,下面就来介绍一下这些地方的堂屋功能。
一是在堂屋的中挂有祖宗牌位及神位。这些地方的堂屋除了祖宗牌位外,还可以挂先祖像,包括新近去世的老人遗像,这与一些地方不能挂先祖像的禁忌正好相反。除了逢年过节要敬祖外(必须上供品),通常来说,每逢农历初一和十五,要点香火敬祖(可以不上供品,只点香火)。因此,在很多农村,堂屋是个体家庭除宗祠外,最重要的祭祖的场所。
二是堂屋是结婚拜堂的场所。过去农村结婚最重要的仪式就是拜堂,这个仪式就在堂屋内举行。而新娘进门,除院子大门外,走进室内的第一道门就是堂屋门。
三是家里老人辞世后的停留场所。按过去农村风俗,当老人快不行了时,一般给老人“移床”,也就是把老人移到堂屋内归西。能够在堂屋内“归西”的老人,被认为是最有福气的老人。老人“归西”后,就停放在堂屋办丧事,直到出殡。有一些农村风俗,在外去世的老人,其遗体不允许进屋,要停放在外面,这里的“屋”就指堂屋。
四是堂屋为家庭举行重大礼仪的场所。比如庆寿、满月、分户、家庭会议、拜师等重要礼仪,通常都在堂屋内举行。
五是接待客人的场所。按照过去农村的传统风俗,客人到一户人家,最先被主人引进去的房间就是堂屋,如果客人自己进屋,也要先进堂屋,如果走进其它房屋间,比如厢房的房间,就会被视为不讲规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