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次县衙的刑具)
古代有哪些好县令呢?
在这里,不得不提一位历史名人——海瑞。
海瑞在淳安当县令时,不仅两袖清风,更是推行了很多改革制度。可能我们所知道的,仅仅是他为官清廉,但是海瑞还是一位人才。他推崇“度天定税”,使得“赋役均平,民得安生”。
海瑞后来调往兴国任知县,原兵部尚书张鳌退休在南昌颐养天年。其侄子张魁、张豹到兴国以买材为名,到处坑蒙拐骗,巧取豪夺,气焰嚣张到“白日越货”的地步。海瑞派人拿下交有司治罪。张鳌上下活动,二人竟被宣判无罪。海瑞非常生气,将二人罪行具状上报州府,并附信揭露张鳌“持贵”到处写信游说,为子侄开脱,“书谏无一衙门不重迭投递,过往赣州的士大夫无一不请脱求情”。还算州府开明,按《大明律》行事,使二犯伏法。
海青天的形象便由此得来。足可见海瑞的气节和气度。不得不服。我读过一本关于海瑞的书,心中对海瑞更是佩服,有机会大家也可以去了解了解。
(北京十三陵明皇蜡像宫:海瑞罢官)
另外一个人,我觉得非王安石莫属。
我对王安石一直都带有点钦佩。他可以说是一个政治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在古代交通如此不便的情况下,王安石也经常亲自下乡访问,了解民间疾苦,取民之所需,急民之所急,所力之事,亲力亲为,此举,为他日后变法打下了夯实基础。
王安石比海瑞更牛的一个地方在于兴修水利,水利乃千百利民之行,功在秋千,兴水利,百姓兴,朝代兴。大浚治川渠,你可以想象王安石有多高瞻远瞩。
不仅如此,他还非常重视教育工作,他在《慈溪县学记》提到“天下不可一日而无政教,故学不可一日而亡于天下”,建议大兴儒学。但是,当地没有师资,他就遍访山野硕老,找到杜醇、楼郁、杨适、王说、王致五位饱学之士,史称“庆历五先生”。在王安石的倡导下,形成了官学、书院、蒙学三个教学系统。从那以后,鄞县文教之风大兴,开始出进士,大批文人进入朝廷高层,到了南宋,更有“满朝朱衣贵,尽是四明人”。
(王安石)
在古代为官,一个县令往往代表着这个朝代的衰替,地方决定了中央,他们是中央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地方兴,朝廷兴。
因此,不可忽视一位县令的作为,也正是他们,在影响着未来,也影响着我们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