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视点·圆桌对话】
主持人:光明日报记者 钟超 刘坤 陆健
嘉宾:
杨卫东(二十大代表,浙江省湖州市委常委、安吉县委*)
韩保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主任)
董志勇(北京大学副校长、经济学院院长)
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天地之大,黎元为先。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持续推进普惠性、基础性民生建设,群众获得感显著提升。从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到切实保障人民健康,从强化困难群体就业兜底帮扶,到织密社会保障网络……老百姓的幸福写在脸上、甜在心里。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本期圆桌对话特邀代表、专家,畅谈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价值取向、目标导向和前进方向。
易地搬迁,迎来幸福新生活。图为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县新仁苗族乡化屋村麻窝寨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新华社发
秉持“民生是最大的政治”理念
主持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方面取得了哪些新进展?如何看待和评价这些民生成就?
韩保江: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始终秉持“民生是最大的政治”理念,始终围绕人民群众关心的急难愁盼问题开展民生建设,具体表现在:一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二是较好地解决了就业问题,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十年来,城镇新增就业年均超过1300万人。三是教育普及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4%。四是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有效缓解。五是社会保障兜底网更加牢固有力,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从2012年的7.9亿人增加到2022年6月的10.4亿人。可以说,过去十年的民生建设成就是历史性的、全方位的。
董志勇: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度重视民生问题,与时俱进不断解决人民群众面临的一件件急难愁盼问题,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这些民生建设成就,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人民立场,急民之所急,解民之所忧,始终心系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杨卫东: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这无疑是我国民生发展史上最伟大、最具标志性的进展。十年来,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民生领域取得的空前成就,归根结底是因为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是因为有日益强大的综合国力作支撑。
郑功成:过去十年是党和国家发展全方位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十年。在社会保障领域,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接下来,要把更多人纳入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提高保障水平,织密社会保障安全网。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社保体系建设提出安全规范的新要求,体现了底线意识、长远眼光。社保制度安全可靠、规范运行,才能为人民群众提供稳定预期和充分保障,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主持人:党的二十大报告高度重视增进民生福祉,在完善分配制度、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部署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您认为在更高水平上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点和难点在哪里?
韩保江:最大的难点是“做优做大蛋糕”的难度加大。因此,我们必须始终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工作不放松。一方面要千方百计挖掘消费和投资潜力,增强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力”;另一方面要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大限度激发各类生产要素主体的发展积极性,不断培育新发展动能、新经济增长点。
董志勇:当前,民生领域的不平衡问题主要体现于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在民生保障方面存在差距,缩小这种差距是新形势下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点和难点。当前,缩小区域民生差距的关键在于有效的财政制度安排,尤其是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问题。推动中西部地区民生改善要优化财政转移支付分配模式,加强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的利用效率。中长期要结合各地比较优势,大力推进西部产业发展,尤其是数字产业、新能源产业等新兴产业的发展,激发地区内生活力,从“输血”转向“造血”,不断提高区域民生财政自给保障能力。
杨卫东: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我们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点。过去多年,我们始终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建立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比如,我们针对部分群众养老问题,推出了“全民参保”政策,并让金融机构为老百姓提供低息贷款。目前,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99.6%和99.8%,解决了群众养老方面的后顾之忧。
郑功成: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总的政策基调。下一步,必须多管齐下、共同发力。一是必须将“分好蛋糕”置于优先位置,在初次分配中提高劳动报酬,在再分配中充分体现公平,在第三次分配中真正注入正向激励。二是必须全面提高就业质量,消除影响平等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和就业歧视。三是必须提高社会保障制度的质量。四是必须全方位地推进养老服务、儿童福利与残疾人事业发展,加快补上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短板。
推动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
主持人:党的二十大报告就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作出具体部署。怎样才能切实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韩保江:首先,要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工作,夯实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其次,牢牢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同时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再次,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切实“分好蛋糕”,加快形成“提低、扩中、调高”的有效分配机制。这对于推动经济增长、扩大社会就业、增加财政收入、改善人民生活、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董志勇: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要充分意识到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是一个长期、艰巨、复杂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分阶段推进。切实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就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从做好收入分配制度设计、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体系、优化数字技术赋能路径和数字治理等方面重点着力。首先,要优化收入分配格局,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基础上,不断完善三次分配制度,形成高收入群体帮扶低收入群体的长效机制。其次,完善教育、医疗、养老、住房和社会保障体系,尤其要加大对农村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资源倾斜力度。再次,要重视数字技术对民生的改善作用,培育一批具有普惠性质的“互联网 ”企业,以数字技术增强公共服务的均衡性和可及性。
杨卫东:推进共同富裕不是同步实现富裕,而是分阶段全过程促进实现富裕。阶段性目标需要坚持循序渐进、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鼓励勤劳创新致富。在共同富裕的实践过程中,关键就是要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要把“蛋糕”做大,在此基础上,构建好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比如,我们安吉正在大力发展毛竹、白茶、乡村旅游等富民产业,并在全县推广“股权激励”等分配方式,创新实施资源资产入股、老百姓拿租金挣薪金分股金的“两入股三收益”机制,积极发展慈善事业,目的就是要完善多种分配制度,不断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郑功成:我们追求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普遍处在物质丰裕和精神丰盈的状态,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理想境界,也是一个需要全体人民持续不懈、共同奋斗的历史进程。从空间维度看,完善分配制度、发展社会保障是走向共同富裕的全国行动。浙江省被赋予要在2035年基本实现共同富裕的使命,其他地区则可尽力而为、量力而行设定“小目标”。要如期实现上述目标,关键有四点:一是树立“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并重、发展市场经济与建设公正社会并重的发展理念。二是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重要抓手。三是在全面优化现行制度的条件下加快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持续提升社会保障共享份额。四是确立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观察维度,包括基尼系数降低等,并用其评估共同富裕的实质性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