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百科阅览,想到什么写什么,内容不垂直不专注,跨领域跨类目,不迎合不孤独。所有内容都是原创,敬请阅读,但是你若抄袭我的内容,肯定维权到底!
过去唐朝的官话是今天粤语和闽南语的说法纯属历史虚无主义。
之前写了一篇关于诗词的内容,其中提到了唐朝的诗歌都是平声韵,没有仄声韵。这是唐诗写作的基本规则,如果连这一点都不知道,那说明对唐诗属于一知半解。
不过一些网友觉得自己饱读诗书,表示不认可,纷纷拿出不少仄声韵的唐诗出来挑战,比如以下这几首。
王维的《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最后一句“复照青苔上”中的“上”是仄声韵。
王维的《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第二句“万径人踪灭”中的“灭”是仄声韵,第四句“独钓寒江雪”中的“雪”是仄声韵。
杜甫的《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偶数句中的“了”、“晓”、“鸟”、“小都是仄声韵。
看上去这些诗都是仄声韵,但实际上我们读这些诗是以今天的发音来读的,今天这些字的读音是仄声,但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当时的读音未必是仄声。
或许有的网友还没弄明白什么是平声,什么是仄声,由于涉及到语言变迁,为了便于大家理解,简单说来,平声是指今天的第一和第二声调,仄声是指今天的第三和第三声调。注意,这里是以我们今天的读音来定义的,但是古代这些字的读音跟我们现在不一定相同。
比如李峤的《风》: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最后一句的“斜”我们今天读xie(同“邪”音),如果是读xie的话,那连韵都不押了,更别谈什么平声韵,但实际上斜在唐诗里读xia(同“霞”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