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且在图像记录时候还具备特有的广域色彩空间,这点与胶片扫描所获取的数据相似,能够记录丰富的色彩和明暗画面,不过Log视频不能直接在显示器上使用,必须针对目标色彩空间进行色调映射,在转换过程中需要3D LUT。
此后为了更好的发展Log,各大厂商也推出了各自的Log视频,例如索尼的S-log、佳能的C-log、尼康的N-log等,在色彩、动态范围、色调曲线、色彩风格都与Log有所不同,但都是通过Log为基准所做的调整,本质上都是Log。
有的人以为Log和拍照的RAW格式类似,其实这样认为没有错,两者除了码率外基本相同。不过两者却是不是一个概念,RAW是原始图像文件,记录了所拍摄图像的所有信息,而Log则是标准的视频。
从目的上来说,两者其实很相似,都是最大化的获取图像的信息。不过最关键的区别是对图像信息处理的程度不同。
以数码相机为例,在拍摄成像的过程中光线通过镜头会聚后射进到传感器中,光电之间发生转换,然后转换成电子信号,这时候电子信号会有两种方式来进行处理。
一种是未处理任何信号所生成的RAW文件,这样在后期处理的时候就具备了大量的处理空间。而另一种则是去拜尔处理、亮度、锐化、对比度、压缩等处理后所生成的JPG图片。
而Log的处理方式则更像JPG,不过它只做了去拜耳处理,并没有对亮度、色彩、对比度做处理,所以Log视频往往是发灰的。但这也让log拥有比JPG更大的色彩处理的空间。不过很多人会疑问,RAW性能更加优异,为何还需要使用log来进行后期处理呢?
主要是因为RAW拥有庞大的数据量,作为一种数字记录信息的方式,将数据转换成图像的时候本身对存储和处理器都会产生较大的压力。如今随着分辨率的提升也让RAW文件的体积也是水涨船高。在存储和数据处理两个压力对于多数用户而言都是巨大的负担。
而Log则是一种介于RAW和普通视频格式之间的一种视频拍摄方案,它在解决视频体积过大以及数据处理要求过高的问题外,同时还保留了较大的后期处理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