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号称八百万大军,而这么一支庞大的队伍,自然首先要面临的就是部队编制的问题。于是,便诞生了一些让人百思不解的番号。
在著名的历史文学据《亮剑》中,对于国军的新奇编制也有所展现。如有一段情节,就是李云龙活捉了暂七师师长常乃超,而常乃超即便是被俘,对李云龙的态度也是十分不屑。
这个“暂七师”的番号中有个“暂”字,就令人十分疑惑,有“暂七师”,难道还有“正七师”不成?剧中的常乃超在被俘时依旧能保持相当的气魄,这种类型的部队到底是什么来头呢?
一、“暂编师”的出现实际上,类似“暂七师”这种类型的部队形成是有历史原因的。
在抗日战争之前,国民政府控制着装备精良的中央军,这些部队的编制很清楚,基本都有规律可循。然而,在当时还有很大一部分部队在地方军阀手中掌控着。这些部队虽然名义上也属于国民政府所统辖,但是实际上却是各个军阀的“私军”,因此在部队编制以及番号命名上,每个地方都有每个地方的特色。
等到抗日战争爆发之后,南京国民政府发现因为各地的部队番号各不相同,甚至在不同的地区,军、旅、师、团各级编制的人员都不相同,给军令的制定带来很多的不便。因此在抗日战争初期,南京国民政府将全国军队指挥权收归政府,将各支部队的番号进行了统一编排,在军队编制、兵员招募、后勤供应等方面实现了统一调度。
虽然说部队的指挥权名义上归国民政府所有,但是地方部队的长官任命权依然被各个军事集团掌控着,例如阎锡山的晋绥军、李宗仁的桂军,西北的马家军等等。
因为日本军队的强大战斗力,这些部队连同中央军不得不进行人数的扩张。但是在抗战初期定下的部队番号已经容不下这么多人了,在这时,便出现了“暂编师”这样的番号。
“暂编师”的意思就是暂时性的部队编制,并不是正式的部队编制。因为国民政府正式承认的“暂编”部队番号就那么几个,而地方要想自己扩军,必须得到国民政府的同意。毕竟,番号也意味着军饷,如果国民政府支持这类的不规范扩军,需要付出的军饷就太多了。
因此,国民政府对这类“暂编师”的“转正”申请把控十分严格,很多“暂编师”一直都没能“转正”,以致于到了抗战末期,这些“暂编师”已经成了部队的主力,却依旧只是暂时编制。
更令人意外的是,在当时拥有最多“暂编师”的并非是地方部队,而是国民政府直接控制的中央军,这又是为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