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锁“中国药谷”发展的动力密码
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园伴随高新技术园区应运而生,虽然起步较国外晚了将近30多年,但从20世纪90年代发展至今,在国家战略布局和重点政策扶持下,先后涌现出了一批上海张江、北京中关村、苏州BioBAY等极具代表性的生物医药产业特色园区。
一、上海张江:产业生态运营的先行者
上海张江起步最早,1994年罗氏制药作为第一家跨国企业入驻张江,随后在龙头企业的风向标效应下,奈科明、美敦力、史克必成、麒麟鲲鹏等跨国药企纷纷加盟,一举打响了张江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名号。
在90年代浦东开发开放的时代背景下,张江生物医药产业得到了从国家到上海市层面的高度重视和重点支持。
1996年8月2日,国家科委、卫生部、国家医药管理局和上海市政府首次以部市合作协议书的形式确立在张江建设“国家上海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
后来,以1998年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挂牌运行为标志,国家新药筛选中心、中科院上海药物所、上海中医药大学等国家级科研机构和高校相继落户张江,吸引了一大批国内创新药企在此云集。
凭借“天赋”,张江在早期很快聚拢了各方资源,却不得不面临高成长性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低的问题,且坊间一直流传着“墙内开花墙外香”的说法,而背后是生物医药研究成果在上海直接转化率低的不争事实。
为帮助生物医药中小企业快速成长,张江针对产业痛点提供了一系列产业运营服务。
在企业服务方面,推出了张江药谷公共服务平台,为新药临床研究提供共性技术服务、产业化服务、公共试验服务、运营保障服务、集成软件服务等,帮助中小企业度过死亡谷;在新药审批方面,成立了上海康卫张江咨询服务有限公司,帮助企业减少新药申报的中间环节,减少企业各类成本;在成果转化方面,张江率先开启了“VC IPC CRO”的VIC新药孵化模式,中小企业想成为下一个“辉瑞”和“诺华”的梦想便有了现实支撑。
图10:张江VIC新药孵化模式
在上海张江出色的示范引领作用下,国家在生物医药特色产业园区领域加速布局,中关村生命科学园、苏州BioBAY分别于2000年、2006年相继破土动工。
二、中关村:聚焦内生式发展的生命谷
回溯21年前,承载着中国生命科学领域自主创新梦想、应对新世纪全球战略竞争使命的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启动建设。
为响应国家科技战略需求,生命园着力引进北京蛋白质组研究中心及工程中心、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北生所)、生物芯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级项目和以原始创新为主的科研机构,自主研发生命科学领域关键共性技术,旗帜鲜明地扛起引领国家生物医药领域科研创新的大旗。
入驻园区的重量级国家项目有效地整合了研发、生产、流通、临床等产业环节,加上前瞻性和创新性的顶层设计、日益浓厚的产业氛围、完善的服务平台和产业配套,生命园先后聚集了王晓东、施一公、程京等19位两院院士,饶毅、罗敏敏、李文辉等近200位生命科学杰出人才,吸引了博奥生物、诺诚健华、万泰生物等一批国内外知名的科研机构和生物医药企业纷至沓来,为培育园区内生发展能力提供了强力支撑。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当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袭全球之际,生命园内多家研究所和企业针对新冠病毒不断优化检测试剂产品,驰援全球战疫。
其中,已与生命园携手走过17年风雨历程的北生所首次发现新冠患者肺泡可再生,为研究急性肺损伤后的肺泡再生调解机制和预测新冠患者的预后打开了大门。
而北生所孵化出的百济神州、华辉安健两家明星企业不仅在疫情中表现亮眼,还分别在癌症、肝病药物领域与世界级药企同台竞技。
生命园却不止步于此。深知前沿型、尖端型科研实力对标国际先进依旧不强,园区坚持引进国外高端科研技术,在园区内进行落地转化,进而转变为自己的生产力。
生命园先后积极参与了中关村硅谷创新中心、中关村德国创新中心、中关村波士顿创新中心的建设,在波士顿、硅谷建设了“国际创业孵化基地”,利用当地科研人才优势,为生命园输送优秀项目团队,朝着建设具有全球领先水平的“生命谷”迈进。
图11:中关村生命科学园生物医药发展特点
三、苏州工业园区:坚持服务创新创业的前行者
如果说上海张江、中关村是父母口中常说的“别人家的孩子”,那么苏州工业园区绝对是那个默默学习一流高手、又想办法出奇制胜的黑马选手。
从“大树底下种好碧螺春”到“沪苏同城化”,苏州一直以来都积极承接溢出效应,当好上海“金相邻”。而拥有高度外向型经济特点、制造业实力强劲的苏州工业园区,成为了苏州致力于内生性发展、高举高打生物医药“一号产业”、打造成为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高地的领航员。
2006年,苏州BioBAY开始破土动工。BioBAY即生物湾的意思,瞄准在全世界范围内正在蓬勃兴起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力。
此时面临发展历史已有12年、医药产业已形成一定规模的上海张江,BioBAY决定走一条错位发展的道路:彼时的张江吸引国内外龙头药企全球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那BioBAY就扶持生物高科技领域的初创公司或刚起步的小公司,专注于创新创业企业孵化。
面对生物医药创新创业企业的痛点与起步探索期的艰难,BioBAY构建的“产业园区 创新孵化器 产业基金 产业联盟”产服理念成为其成功发展的核心优势。
图12:苏州工业园区生物医药产业服务理念
以信达生物为例,2012年BioBAY以高质量的企业服务和齐全的配套设施,吸引信达生物入驻,5个月后便拿到了礼来亚洲基金领投、富达跟投的3000万美元B轮融资。
如今,信达生物在港股上市,其与礼来公司共同研发的首个国产PD-1单抗药物达伯舒销售加速,已成为中国创新药领域的标杆企业。
信达生物成功上市的背后实际上是“资本 技术 政府 产业园区”的合作加成:国际化基金带来了充裕的资金和基于对行业发展趋势的前瞻洞察,加上BioBAY出色的本土企业孵化经验和能力,从资金、人才、产品研发、产业用地等多方面给予了生物医药初创企业全方位的支持和帮助。
15年时光倾泻而下,BioBAY形成了以新药创制、医疗器械、生物技术等为主的研发创新型产业集群,460余家自主创新型企业入驻,集聚高层次研发人才1万余名,信达生物、基石药业、百济神州、再鼎医药、康宁杰瑞等曾经向往张江却被BioBAY一揽入怀中的极具创新力的代表企业,如今都在行业内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