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头学养猪,五种人适合养猪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2-10-29 01:20:47

工程师们在进行人工智能配种分析。图 / 网络

从最需要的地方开始

首先要做的就是精准地采集每一头猪的数据。

在偏僻的麻衣村,传统养猪业和最顶尖的AI技术开始了第一次碰撞。猪舍里不能用机器人,雷宗雄的团队决定先装摄像头,解决巡视猪舍耗时耗力的问题,“有了摄像头,统计猪只的数量就非常容易了,而且准确”。

调试设备的时候,他随身携带一张塑料薄膜,垫着它坐在狭窄的过道,以免和猪粪便亲密接触。

舍里没有网络,他们动手给猪场装路由器,牵线搭建网络,再去安装摄像头做算法测试。

受到盒马鲜生店里外卖索道的启发,雷宗雄在天花板上设计了一条轨道,让数据采集设备能够自动巡逻,从上往下分多段拍摄猪的状态,每隔1个小时来一次,省去了每日的人工巡逻。

这套设备包含了雷达、热成像和多个摄像头。雷达能够采集猪的心跳、呼吸等数据,热成像可以获取温度数据,而覆盖全身的摄像头则负责识别猪的ID和形态数据。

其中摄像头的多段拍摄也对应不同的算法,猪头用来观测表情和饮食变化,辨别猪的异常状态,包括母猪睡眠、进食、脸部表情变化。

猪屁股则用来测试肥瘦程度。“不肥不瘦刚好壮(猪场的口号)”是最好的状态——如果猪过胖会有大量的脂肪在子宫周围,影响受孕。

为了让机器能认识每一只猪,工程师们投入了很大的精力。最出名的技术是“猪脸识别”,但是雷宗雄的团队反复试验后发现,“猪脸识别”虽然听起来很炫,实际上会发现大量的同卵异生、同卵同生的情况,而且猪脸在自然状态下(非人工干预)有很多遮挡(限位栏杆、母猪群),很难被快速捕捉到。

苏志鹏说:“猪的ID识别一定要百分之百准确。假设一个猪场有1000头,99%的ID都正确,但有10头是错的。如果有10头是错的,再迭代几次,错误的数据辐射出去,猪场数据系统就崩溃了。”

最终定下的方案非常朴实、有效:在猪背上做一个刺青编码,再通过摄像机导入系统,对应信息,实现一头猪从出生到餐桌的追踪。

在雷宗雄那台已经沉积了许多饲料粉尘的平板电脑里,已经记录了17种在开发或计划开发的算法。最新研发的一套算法是能根据母猪的行为判断是否受孕成功,及时发现假*的情况,提醒工作人员补配。

这套设备不仅能记录视频、图片、雷达数据,未来还会加入声音,听声音识别生病的猪,及时发出警报。有呼吸道疾病的猪会伴有轻微的咳嗽,听到咳嗽声AI就能立刻预警。初产母猪容易抑郁,在生完第一胎猪仔的21天之后,仍然没有任何的发情反应,也能够及时反馈。

从头学养猪,五种人适合养猪(5)

雷宗雄用手持设备提取、记录母猪的声音。图 / 网络

年轻人一定会重返猪场

麻衣村养猪场里,变革已经开始发生。

这是一个从未摆脱过脏乱印象的行业,它一度被高科技遗忘。猪场选址偏僻,所在的村子里只有一些留守儿童和老人,麻衣村猪场场长邓强说,“年轻人没有愿意来的。前几天刚刚有一个女大学生,只实习了2天就立马提了离职报告”。

繁琐的工作和恶劣的环境让猪场技术员成为最不受欢迎的职业之一,邓强每天都在为招新人烦恼,“在很多人眼里,养猪总感觉要比人家还要低一等……我们现在已经有3500多头母猪,按照集团的标准,一个人至少要养150头母猪。但我们只有17个正式的技术员,和12个实习生,实际上处于缺编的状态”。

在人工智能的帮助下,最直观的改变就是猪场技术员的工作时间下降了,原本要加班才能完成的数据录入工作交给了摄像头,他们能早早地休息。

以往人工智能入侵传统行业的故事并没有发生在养猪业。无论是苏志鹏还是邓强都认为,养猪的技术员已经很累了,人工智能带来的是他们工作效率的提升。这些技术员能少干一点活,工资还是一样的。雷宗雄说,“这不是机器人取代人的故事,我们没有利益冲突”。

从头学养猪,五种人适合养猪(6)

工程师们在猪场中工作。图 / 受访者提供

邓强想着,人工智能在养殖业普及后,养猪也可以成为一件新潮的事情,不需要每天下猪舍,坐在办公室里就能完成一天的工作,获得行业尊严的年轻人一定会重返猪场。

改变不仅仅发生在已经实现规模化的养猪场。作为技术人员,能够将一套可复制的AI系统运用到现代养殖业是值得高兴的事情,但阿里的养猪团队更希望人工智能也可以帮助这些生活在偏远村庄里的农户们“幸福地养猪”。

从头学养猪,五种人适合养猪(7)

村里的养猪标语。图 / 网络

雷宗雄最受触动的是目睹其中一个养户,因为一头猪死了,坐在一旁郁闷地快要掉眼泪,这是一家人倾注好几年的心血养大的。“说真的,当时我看到那头猪死亡的报告,完全就是因为着凉了没有及时诊断,不断恶化,恶化到绝食、厌食,免疫力下降,最后一下子就摔倒了,摔死了”。

一只成年的猪一般在200斤以上,合作农户只要把它养大,至少能够收到160块钱的代养费。“辛辛苦苦养了几个月的猪一下子就没了。”雷宗雄希望他的这套系统可以让农户们减少损失。

在猪场的时间久了,雷宗雄也越来越喜欢养猪。

有时候在猪舍里写算法、调设备到深夜,听着身旁的大猪小猪们都睡熟了,雷宗雄像听着朋友在身旁睡熟了一样,感到一阵亲切。

他想起自己父母曾经靠每年养几头猪将他送进北京邮电大学。如今,他又以新的身份回到熟悉的场所。作为一个计算机工程师,最大的成就就是用代码改变养猪方式。

雷宗雄闭上眼睛,可以想象未来如何通过扫描身份编码就能给买猪肉的顾客讲述这只猪的一生:

它的妈妈是什么样?怀着什么样的心情把他生下来?有没有焦虑?它什么时候喝到第一口母乳?长大的过程中猪宝宝经历了几次病痛?是不是平静地走完了它的一生?

因为非洲猪瘟的蔓延,猪场的卫生管理更加严格,雷宗雄已经几个月没能进猪场继续他的AI养猪事业了,以前是百般不情愿,现在恨不得能早点进去。

在这几个月的时间里,雷宗雄和他的团队仍然在四川的农村里打转,他们带着养猪的经验走访养鸡场,养鸡的系统并不复杂,很容易实现跨行业的复制,“不是只做出来一个有亮点的项目,而是希望助推整个产业”。

从头学养猪,五种人适合养猪(8)

上一页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