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岁的小明(化名)是一位来自星星的孩子(患孤独症),在佑佑宝贝康复中心经过常规的功能训练后取得较好的效果,因为已经建立了一定的基础能力,故随后又增加了融合社交课程。
小明常常一个人玩游戏,与人互动时,对人感兴趣的行为是注意成人做自己感兴趣的东西。
在日常康复个人训练中,小明会模仿成人的动作,也会主动参照成人的肢体动作,与成人进行轮流游戏;但在日常互动中,小明仍缺乏社交主动性。
于是康复师把小明的康复干预课程由1对1的个训模式改为1对1、1对2、1对3、1对4的个训+融合模式。
经过一个月的努力,小明在社交主动性有明显进步,不再是经常单独玩游戏,他会主动发起游戏邀请,可以和同伴独立进行轮流游戏。
在游戏时,可以主动地模仿、参照同伴的肢体动作,看见他人微笑时还会相视而笑;在社交活动中,可以主动地向同伴分享自己的玩具。
小明虽然在个训课上积极配合康复老师的治疗任务,但往往是被动完成,弹性和主动性并未得到良好训练。而在融合课程中,小明有大量时间与其他小朋友接触、交流(可与其他小朋友交换玩具、互相配合完成训练任务等),这样就做到了“在游戏中学习社交文化,即游戏与生活的文化介入”。
那么宝爸宝妈们一定想知道什么是“融合教育”?
“融合教育”在孤独症儿童的训练中有哪些作用呢?
今天佑佑宝贝就来跟大家分享关于“融合教育”的知识吧~
01 什么是融合教育?
融合教育是指在理想化状态下,将身心障碍儿童和普通儿童放在同一间教室一起学习的方式,它强调提供身心障碍儿童进入正常化的教育环境,而非隔离的环境。
在普通班中提供所有的特殊教育和相关服务措施,使特殊教育及普通教育合并为一个系统。
融合教育已是世界潮流,在国外推行已有许多年了,目前已取得较好效果的国家有:加拿大、美国、西欧诸国、澳洲,日本也逐渐在推广中;
它遵循的是培养孤独症儿童可以融入正常生活的能力、适应社区生活的能力、融合到同龄人的群体、集体环境,参与课堂生活和集体活动的能力。
02 孤独症融合教育有必要吗?
孤独症儿童通常会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功能损害:
1.社交-情绪互动的功能缺损
严重程度从社交互动异常、无法维持双向的对谈与互动,较少响应他人的话题,也较少出现情绪与情感上的分享,到无法主动性的开启社交互动;
2.非语言沟通行为的缺损
严重程度从语言及非语言沟通能力较差,缺乏眼神注视、肢体语言功能异常,到理解及使用非语言沟通能力的缺损,完全缺乏脸部表情及手势;
3.发展及维持人际关系的缺损
严重程度从无法做出符合社会情境的适切行为,在分享想象假扮游戏以及交朋友上有困难,到对人完全缺乏兴趣。
我们可以通过融合教育从以下几个方面促进孤独症儿童的社交沟通能力发展和延伸:
1.促进社会行为的发展:
广义是指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狭义的意思是能增进团体或他人利益的行为。主要包括寻求赞美、愿意分享、关怀他人、合作。
在融合教育中,可以引导孤独症儿童主动发起社交活动,与同伴一起参与游戏规则制定,并互相监督遵循,在原有的规则意识的基础上搭建社会文化的“宏图”。
2.改善孤独症儿童的社会情绪:
孤独症儿童的社会情绪发展有别于一般儿童,
他们在幼儿时期即缺乏眼神上的接触、交流、社会性微笑、甚至是较为疏离冷漠;
在学龄阶段期间更是搞不清楚状况、不太理解别人的情绪与想法、容易情绪不稳、生气、焦虑,更有甚者上课出现攻击行为。
融合教育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帮助儿童感知并理解他人的社会情绪、控制自我的社会情绪。
3.增加孤独症儿童的家庭亲子互动:
孤独症儿童主动开启互动的能力较为薄弱,或是想要互动的意图比较不一致,对照顾者来说互动的线索是很少的且很难理解、领会。
在融合教育中可以加强儿童感知并抓住身边人社会互动线索的能力,能激发儿童发起社会互动的主动性。
4.帮助孤独症儿童适应学校、社会环境:
孤独症儿童在学校、社会中,会与其他儿童有明显的沟通交流障碍,往往维持同一游戏的时间很短,逐渐就会与周围同伴格格不入,很难交到朋友,身边的玩伴少之又少。在融合教育中,会引导儿童如何恰当地与他人接触交流,沟通,教会他们如何“交朋友”,如何与“朋友”相处等。
参考文献
1.《人幼PCI新手教师培训手册(2020年版)》.人幼国际教育培训组编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