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真实历史中的宋江并无“百万兵马”,其领袖只有区区三十六人,且仅为“横行河朔”的“淮南大盗”,其兵力未知,史书中无详实记载。史籍记载:徽宗为了平息盗匪,派大将张叔夜讨捕宋江,请注意这里的用词是“讨捕”,并非“剿灭”或“征讨”。所以,从规模上来看就像抓一批江洋大盗,远不及平息一场战乱。
当时张叔夜来到海边,听探子说宋*在附近,便问明了宋江的方位。原来,宋江沿海打劫了十几艘大船,正朝着张叔夜赶来。张叔夜从军队中抽调了一千名敢死队,命他们埋伏在城里,而张叔夜则亲自带一支轻兵入海诱敌。宋江中计,追击张叔夜,这时张叔夜的伏兵对宋江形成合围,用火烧掉了宋江的大船。
眼见大势已去,宋江的人马都丧失了斗志,张叔夜的士兵趁机抓住了贼人的二当家,走投无路的宋江只能投降。看过《水浒》的朋友都知道,这段历史与小说中的故事完全背道而驰,反而,有些像另一本小说《荡寇志》的剧情。从这段记载中我们能看出,宋江可不是因为深明大义而接受招安,是因为打不过张叔夜而降。
况且张叔夜只用了寥寥千人就轻易制服宋江,可见,宋江的人马十分有限,想必十几艘大船就能装下的兵力恐怕不到千人。凭宋江这点微末道行,朝廷怎会派他这几百人征讨方腊的百万雄兵呢?
若当年朝廷硬要宋江以卵击石,从时间上看也是说不过去的。
宋江于宣和三年二月投降,这时的方腊已被禁军打得节节败退,杭州也被官兵攻破,到了三月其余几州也相继沦陷,四月方腊被捕。宋江投降时官兵已夺回主动权,根本不需宋江助力,而且,宋江的部队在投降后想要远征方腊,必经一番休整,休整过后就算日夜兼程地赶路,恐怕也来不及。
施耐庵先生写宋江征方腊的唯一依据源于毫州知州侯蒙向徽宗上书的一封奏折,侯蒙说:宋江是个有能力的人,不如宽恕他的罪行,让他将功赎罪,征讨方腊。然而,这封奏折宋徽宗根本没批准,只是表扬了侯蒙的一番心意,说他居安思危,是个忠臣。为了表彰侯蒙,宋徽宗还将侯蒙升为东平知府,此时的侯蒙已年过花甲,还没上任就病死了。
由此可见,当年《水浒》中宋江征方腊只是当年侯蒙的一己之愿罢了。虽说,这个故事是虚构的,与历史相悖,但是,这本小说的艺术价值是谁都无法否定的。
参考资料:
【《宋史》、《水浒传》、《历史上真实宋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