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广场上,学生刚刚结束了课间广播操,校长有些事情需要给同学们宣布一下,班主任站在队伍的最后面跟随着自己的班级,不经意间看到一个现象,忍不住和旁边的老师交流起来:
“李老师,你发现没有,怎么有这么多同学立正的时候腿立不直呢?”
李老师顺着班主任手指示的方向看去,确实有不少同学双脚靠拢立正时,膝盖不能靠拢,腿型像括号一样微微的外扩。
李老师也皱起眉头想,这些孩子怎么会有“罗圈腿”?现在的父母都足够重视孩子的营养补充,不会像以前要么不懂、要么不重视,缺乏维生素D,影响缺的吸收,使得孩子患了佝偻病,腿型发育受到影响。
现在的孩子,到底是怎么产生这么多“罗圈腿”的呢?
01 什么是“罗圈腿”?
俗称的“罗圈腿”在医学术语中称为膝内翻或者弓形腿,由于产生原因的不同,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
病理性的膝内翻比较少见,大部分会有具体可查的家族病史或是比较明显的疾病指征和外伤影响,比较容易进行判断和区分。
更多的膝内翻是婴幼儿腿部自然生长发展经历的一个过程而已。
孕晚期,随着胎儿的长大,子宫内的空间越来越狭小,胎儿腿部长时间的弯曲,致使出生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婴儿的膝盖都是内翻弯曲的。
所以说,2岁以内自然成长的婴幼儿腿部弯曲,身高正常,其他健康状况良好,有轻微的膝内翻状况判断为生理性膝内翻,不需要进行额外的医疗干预。
随着腿部骨骼自然生长和发育,就会自然的矫正过来,到6-7岁的时候,腿型就接近成人的状态,不会有膝内翻的情况了。
但是,前文的案例中,班主任老师却看到有的孩子站立时,双膝不能靠拢呢?
这些孩子实际上是在一岁左右,在学习走路期间,采取了不当的方式,造成孩子生理性膝内翻不能随着成长自行恢复导致的。
02 走路不当,造成孩子“罗圈腿”
小区里的刘奶奶又带着不满一岁的小孙子在楼下晒太阳,孩子抱在怀里不久就挣扎着要下地,刘奶奶欢喜地说:“现在就不让抱着了,每天可想走路呢,就是让拉着他走路。”
一边说着,一边把孩子放在地上,拉着孩子走起路来。时不时还会撒开手,站在两步开外,拍着手鼓励孩子“快到奶奶怀里来!”孩子也很开心,摇晃着身体,踉跄着走过来。
除了爷爷奶奶,家里的爸爸妈妈也很喜欢陪宝宝玩这种“学走路”的游戏。殊不知,孩子就是在这种走路的学习中埋下孩子膝盖内翻的隐患。
孩子从出生开始,流传着这样一句关于孩子大动作成长发育的顺口溜:三翻六坐、七滚八爬、周岁走!很多孩子的父母长辈把这句话拿来衡量孩子发育好不好的指标。但凡孩子不满周岁能够站立时,都会有意的训练孩子走路。
但是,这个俗语能作为衡量孩子成长发育的标准吗?其实这个时间只是个大概的发育时间,前后是有一个时间差的范围的,家长往往忽略了孩子自然发展的规律,而是恪守周岁这个时间截点,生怕孩子周岁不会走路,就比别人家孩子差似的。
可是,每个孩子成长发展的速度是不一样的,如果腿部的骨骼和肌肉还没有发育完善,孩子过早在人为干预的影响下学习走路,就会给腿部的骨骼产生额外的压力,使得生理性的膝外翻在外力的作用下难以自然生长恢复,造成孩子终身的“罗圈腿”。
03 正确走路,预防“罗圈腿”
那该如何教孩子走路,才不会影响孩子腿部骨骼的发育呢?
儿童生长发育保健科的医生告诉我们:在孩子自己抬腿走路之前,让孩子充分的爬行就可以了。孩子爬行不仅能够促进肢体的协调性发展,还能够通过爬行锻炼腿部肌肉和骨骼的力量,当孩子腿部力量充足,时候到了自然就会走路的。
大多数父母刻意教孩子走路,会发现孩子走的过程中晃晃悠悠,实际上就是孩子腿部力量没有得到充分的爬行训练,力量不足,不能支撑自己的身体而产生的不稳定。
这就像一个成年人,正常走路的时候是不会晃悠的,但是如果肩上扛了一两百斤的重物,负重前行下走路,力量不够时,身体就会晃悠起来。
所以,孩子走路根本不需要刻意训练,等待孩子发育成熟,单腿的力量足够时,就会迈开腿走路的。而这个时间并不需要特别久,绝大多数孩子在一岁半之前都能够自己独立完成走路。
而且,独自完成走路的孩子在学会走路之后明显走的都比较稳,在后面跑步时的稳定性也会更好,不太容易摔倒。可是,早早被父母拖着学走路的孩子,却因为腿部力量不够,提前承受压力学会走路,在开始跑步的阶段,也会因为协调性不够好而很容易跑着跑着摔倒。
所以说,家长陪伴孩子正确的走路方式是,先要耐心等待孩子的自然生长,当孩子自己出现走路的信号时,父母可以陪伴保护孩子,给孩子提供独自走路的机会,让孩子进行走路协调性的练习。
04 写在后面
只要孩子身体各项指标健康,几时开始走路并不需要特别关注。所谓的走路早晚也并不能作为判断孩子发育好与坏的指标。
为了孩子长久健康的考虑,请家长们自我克制,耐心等待,给予孩子自然成长的时间和空间,静待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