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寨沟景区属于世界的什么遗产,九寨沟何时进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2-10-29 03:42:22

新华社成都9月29日电题:九寨沟:“童话世界”依然美丽

新华社记者张超群、李倩薇

“这里太美了,真是人间仙境!”内蒙古游客李中强和十几位旅友驱车上千公里,相约在九寨沟景区重新开放的第一天游览。如蓝绿宝石一般澄净的湖水让这位第一次到九寨沟的北方小伙连连感叹。

27日,因地震先后关闭了近两年的九寨沟景区再度开放,“补妆”归来,九寨沟美景依旧。

“童话世界”依然美丽

重开首日,3152名游客乘坐观光车进入九寨沟景区,青翠的山林、飞流直下的瀑布、五彩清澈的海子渐次映入眼帘。

经过两年的生态修复与保护,九寨沟景区85%的区域已具备对外开放条件。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研究院的研究团队通过多源遥感监测和实地科考发现,九寨沟核心景区的植被生态景观已逐渐恢复至震前水平。

犀牛海旁,四位来自浙江的游客穿着藏族服装观景兴起,合唱起《北京的金山上》。“今天天气真好,九寨沟好美,我们太开心了!”一位游客说。

五彩池边,景区环卫工人徐金城看着游客兴高采烈地拍照,高兴得合不拢嘴。

“目前,景区内开放区域的地灾治理已全部完工。”九寨沟管理局局长赵德猛介绍,开园前景区对突发事件做了预案和演练,在地灾隐患点安排了检测员,以确保游客安全。

记者从管理局了解到,九寨沟景区开园的消息公布后不到三天,国庆黄金周前五天的门票便一售而空。

生态是科学保护重建的底色

两年前的那场地震,震中就在九寨沟景区。“世界自然遗产地没有遭受7.0级地震破坏后恢复重建的先例,更没有恢复重建的标准。”九寨沟管理局科研处处长杜杰说,灾后修复难的就在于这点,“一切都是摸着石头过河!”

地震发生后,九寨沟管理局在最短时间内抽调150名干部职工组成遗产修复保护等11个工作组。全国各地专家星夜驰援,震后第一时间成立由27位国内外著名专家组成的灾后恢复重建专家库,其中包括7名院士。还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遗产部签订战略合作协议,通过各种渠道征询遗产保护恢复意见建议、甄选灾后重建专业队伍。

诺日朗瀑布是我国最宽的钙华瀑布。因地震,瀑布上方曾出现一条16.5米长的裂缝,水流从裂缝漏走,壮观的瀑布一度变为一股急流。“专家认为,如果不弥补裂缝,瀑布可能继续坍塌,并对上游的多个海子造成破坏。”杜杰说。

很快,通过与高校合作,修复团队运用微生物矿化修复理念,把震损的钙华体回填到裂缝中,再借助藻类对钙华进行生物修复。如今,瀑布景观得以恢复。

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九寨沟的修复过程,始终坚持‘尊重自然,生态优先’的总体原则,突出自然修复、生态修复,最大限度减少人工干预。”杜杰说。

面对震后出现的多个地灾治理点,如何在保证治理效果的前提下,尽量降低对自然生态和美学价值的影响?修复团队克服了重重困难。四川省地质工程勘察院二标段现场技术负责人杨进说,在地灾治理中,由于场地狭窄,很多材料只能用吊车梯次运送,还不能砍树,不能修施工便道。“修拦截网时,遇到树木都是把网破开。”

杜杰介绍,九寨沟遗产地用于灾后生态恢复与地灾治理的投入达11.49亿元,占灾后重建总资金的31.88%。

全域提升 未来可期

九寨沟景区2016年全年接待游客超过500万人次,多年高速发展让景区内外的基础设施捉襟见肘。“因为地震,景区被动地得到一个‘休息’的机会。”九寨沟管理局规划建设处副处长陈浩然说,2年的灾后重建让景区内外的基础设施都得到质的提升。

在景区沟口的游客服务中心建设现场,工人们正紧锣密鼓地施工。这个外观酷似法螺或阿拉伯数字“9”的建筑最高处不足24米,不开山、不挖地、顺江而建,与周围自然景观和谐融合。

“这个游客中心和景区内的诺日朗换乘中心改造项目首尾呼应,可以很大程度上解决景区内游客拥堵的问题。”陈浩然说。

而在景区外的漳扎镇,长达237.36公里的供水、污水、强弱电等管网基本铺完,镇上管线全部“入地”,步行骑游道贯穿主要酒店。学校、国际医院、文化中心、体育馆相继落成。“九寨沟灾后重建是以生态修复和旅游提档升级为重点的一次特殊实践。基础设施的改善,让漳扎镇从农村变为城市,打牢了九寨沟未来20年左右的发展基础。”九寨沟县委副*、常务副县长刘今朝说。

利用重建窗口期,九寨沟县加快建设总投资75亿元的熊猫谷、甘海子、金丝猴研学旅游基地等项目,“一核多点”的全域旅游格局正加速形成。(完)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