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书法家、央视书法主讲人杨再春先生有一个观点,就是不同的字体可以相互掺合着一起练,比如今天写楷书,明天写行草书。他认为,中国的书法,各种书体不是相互制约的,而是互相营养的,你不能说你写好了楷书就一定能把行书写好,这肯定是不行的;你写好了隶书,也不一定能把魏碑写好;这没有制约关系。
说多种书体可以一起练,可以互相营养,相互受益,并不是杨先生的个人观点,宋代文学家、政治家欧阳询在《笔试》一文中曾说:“单日写草书,双日写真书,真书兼行,草书兼楷,十年不倦当得名。”意思是说写楷书的时候兼顾行书,写草书的时候兼顾楷书,这样下十年的功夫就可以出名。自古以来,大部分书法家都是专有精长,又博涉诸体。
杨再春先生结合自己的学书法经验说:我是写行草书(为主)的,我经常回头去临写《张猛龙碑》,然后我写行草书,我还经常地借鉴一下《郑文公碑》,我高兴的时候,为了把写草书的速度降下来,我去临《石门颂》。摩崖石刻上的字斑斑驳驳,那一个生命的“命”字就占了三个字的位置,就是隶书中的行草书。
所以,杨再春现任认为不同书体掺着练,归根结底是为了让自己的主攻书体更加丰富。必然他练习各种书体,目的是让他的行草书更稳重,然后让楷书或者隶书更灵动,不要写死了,互相受益。
杨先生举例说:“智永写的是《真草千字文》,赵孟頫写的是《六体千字文》,那都是大书法家,人家都是这么走过来的。张旭是狂草大师,人家楷书也写得很好。所以说,两种书体并驾齐驱,这是练习的好方法!”
现在常出现一种说法,认为一种书体写好了之后再写其他书体。启功先生就在讲课之中非常明确地质疑说:请问好的标准是什么?好的标准是没有止境的,怎么才能算写好了呢?如果永远达不到好的标准,那也就一辈子别想写第二种书体了吗?我学楷书的,我就想写写行书难道不行吗?其实这就是一种刻板的教学法,不足取。
所以,杨再春先生认为,别听那些刻板的教学方法,多种书体一起练,这是学书法的好方法!各位网友怎么看?欢迎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