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邓宝剑(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书法系教授)
在历史上,汉字的形体不断发生变化。对字体变迁的原因,启功先生有一段言简意赅的论述:“自古字体递嬗,皆有其故。人事日趋繁缛,器用日求便利,此自然之理也。文字为日用之工具,字形亦必日趋便利,始足济用也。试计字体变迁,甲骨不出殷商,金文延续稍久,小篆与秦偕亡,隶书限于两汉。此谓其当日通用之时,不包括后世仿古之作也。惟真书自汉末肇端,至今依然沿用,中间虽有风格之殊,而结构偏旁,却无大异。其故无他,书写既能便利,辨识复不易混淆,其胜在此,其寿亦在于此。”(《论书绝句》)大意是说,字体发生变迁,是为了越来越便于使用,而楷书这么久没有发生大的变化,正是由于其实用价值有胜于篆隶诸体。从实用价值谈字体演变,自然是道着真谛,不过从隶到楷,情况略有复杂之处。
从古至今的汉字书写,从日常使用的材料来看,大体可以分为简牍时代与纸张时代。从商周到汉代,简牍是最为普遍的书写材料,而从汉末之后,纸张渐渐普及。
隶书可分为古隶与八分两个阶段。八分书最为典型的特征便是蚕头燕尾,这种特征的出现和汉人执简书写的姿势密不可分。
书写者左手执简,为求书写的稳便,右手必常倚靠左手,拇指与食指捏管,于是笔毫冲左,笔管冲右。当然,笔毫所指的方向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朝向左,也可略向左前或略向左后。正因笔毫常有朝向左方以及左后的情形,所以起笔处常呈蚕头之状。
至于燕尾,裘锡圭先生说:“八分笔法的萌芽出现得很早。在抛弃了正规篆文的笔法之后,如果把字写得很快,收笔时迅速提笔,横画和向下方的斜笔很容易出现尖端偏在上方的尾巴。如果把这种笔法‘正体化’,八分的挑法就形成了。”(《文字学概要》)这个判断很对,但尚有言不尽处。字写得快,收笔处容易出现一个尾巴,可这个尾巴为什么会偏在上方?其实,收笔时的尾巴偏向上方,正是由于左手执简、右手倚靠左手书写而形成的。如此书写横画以及斜下方的笔画,收尾后笔毫的余势恰恰向上。
楷书是伴随着纸张的渐行普及而发生、发展的。在纸上写字,人们除了沿用简牍时代的习惯而执卷书写,亦必经常将纸放在几案上书写,因为纸张比简牍柔软得多。而且纸上书写可以更多地照顾到行与行之间的关系,铺展开来对布局更能一目了然。
将纸放在几案上,如果写小字,为了稳便,则需将手腕倚靠在几案上,这时笔毫自然冲向左前方。写一个横画,下笔切入的角度多与执简书写不同,收笔时余势亦不向上,写出来的形状自然与隶书不同。
隶书与楷书在其他笔画上也形状不同。竖的起笔处,隶书多较平,而楷书多斜切;点的起笔处,隶书多钝,楷书多尖;撇的收尾处,隶书多粗重,而楷书多尖细;钩挑,隶书多圆转,而楷书多方折。这些现象都密切关联于执简书写与伏案铺纸书写这两种不同的方式。汉末至西晋,简牍与纸张共用,简牍中的字形也渐渐脱离隶意,这是由于纸上的书写形态影响到了简牍上的书写。
文字进入隶楷阶段之后,八分书是适应简牍书写的一种成熟形态,而楷书是适应纸张书写的一种成熟形态。表面上看是楷书比隶书更实用,实际上是纸张比简牍更实用。
就像去某个地方,一直需要翻山越岭方可到达,于是人们不断改进自身的装束,以利于攀登,渐渐有了便捷好用的登山鞋。而后来,一条隐藏着的平坦的路被发现了,从此人们不用登山了,登山鞋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则是利于行走的徒步鞋。我们不能简单地说登山鞋和徒步鞋哪个更实用,而只能说,登山鞋用来登山更实用,而徒步鞋用来徒步更实用。
由篆到隶如同登山鞋的不断改进,而由隶到楷则如同登山鞋变为徒步鞋。隶书与楷书分别为简牍时代和纸张时代的产物,若在对方的时代,谁都没有对方实用。
《光明日报》( 2020年06月26日0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