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里,只有纯蓝苍穹下,皑皑白雪上,一群大写的,有血有肉的,随时可能遇险牺牲的人。
这是李仁港这次最令我惊讶的地方:这么热血的故事,李仁港却是收着拍的。锋芒不张于外,却自有内力澎湃。
这股电影的内力,源自于足够精彩的故事。
但别忘了,还有徐克。
徐克者,武侠也。
哪个少年没看过徐克的武侠片呢?如果说《智取威虎山》是一次经典题材的武侠式变形,那么《攀登者》其实也埋藏着徐克放不下的侠骨柔情。
可能有人说我扯,登山大片,显示题材,侠什么侠,懂不懂?但中国人的侠义情怀,难道只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隐忍十五年,眺望同一座雪山,只等15年后,为当年的攀登者们正名,这不是侠?
是兄弟,也有恩仇,但在大义面前,放下往事昂然向上,不以祸福趋避之,这不是侠?
对,我说的就是本片两位主角的故事——吴京和张译。
他们都是登山队的“两朝元老”。
电影在这两个角色身上,不仅埋下了行动上的艰难、视觉上的惊险,也就更放进了时代和历史的厚重感。
这是影片在第一层行动的攀登之外,设置的关于攀登的第二层含义——攀登者心灵的攀登。
从第一次攀登到第二次攀登,15年,一个问题至关重要:信不信?
第一次,他们明明完成了世界级的壮举,有人却不信。
在蛰伏了十五年之后再次挑战极限,是攀登那座高峰,也是要攀登自己留下了15年的心理障碍的高峰。
对于吴京的角色来说,是从1960年开始15年的等待,在憋屈、寂寞中等待机会。他总算等到了。
对于张译的角色曲松林来说,由于瘸腿,第二次攀登无法再朝着珠峰迈步,只能担任登山队教练,负责第二次登顶珠峰的训练工作。他只能借助别人的脚,完成登顶的夙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