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如他自己所言:“让你陷入麻烦的,不是你不知道的事,而是你自以为知道、其实错误的事。”
一个人倘若拎不清形势,最终吃亏的只会是自己。
人贵在自知,应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知晓自己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
听朋友讲过他的一段经历。
他曾有幸去拜访一位根雕大师,参观大师的作品时,不由好奇地问道:“您雕什么像什么,每件作品都栩栩如生,您是怎样做到的?”
根雕大师平静地纠正道:“恰恰相反,我不是雕什么像什么,而是像什么就雕什么。”
只见大师随手拿起一件作品继续说道:“原材料像猴,我就把它雕成猴;原材料像虎,我就把它雕成虎。我只是做了一些顺势而为的事罢了。
假如不顾材料的原形和原貌,率性而为,想怎么雕就怎么雕,想雕什么就雕什么,那么雕出来的作品必定是次品、残品甚至是废品。”
英国剧作家萧伯纳曾说:“明智的人使自己适应世界,而不明智的人只会坚持要世界适应自己。”
只有拎得清形势,并顺势而为,方可立足于不败之地。
认得明自己
有位读书人,饱读诗书却仍心中有惑,于是他跋山涉水来到深山里向禅师求教。
他恭敬地问禅师:“有人称赞我是天才,将来必定大有作为;也有人骂我是笨蛋,一辈子都不会有出息。我究竟是天才还是笨蛋呢?”
禅师答道:“一斤米,在炊妇眼中是米饭;在糕点师眼中是糕点;在酒家眼里,它又成了酒。而米,依然是那斤米。”读书人瞬间醍醐灌顶,拜谢离去。
古希腊思想家泰勒斯说:“人生最困难的事情是认识自己。”
认得明自己的人,对处境有客观理性的认知,明白自己是谁,知道自己的核心目标是什么,分得清轻重缓急。
几年前的年初,董卿上了热搜。因为在公布的春晚主持人阵容里,董卿再度缺席。
直至今年,这已然是连续十三年主持春晚的董卿没有出现在大众视野里的第四个年头,很多人都说不习惯。
当年,董卿的官方团队做出回应:“时间和精力有限,专注于想做的节目,会失去一些东西,就像过去十三年主持春晚,没办法回家过年一样。”
如果角色互换,我想很多人都不愿因此放弃这样炙手可热的位置,但董卿却冷静理智地调整了自己的人生方向,就像她曾说的:
“一个聪明的人不仅仅知道,他什么时候上场,还要知道他什么时候可以离开。离开的时间,决定着是你看大家的背影,还是大家看你的背影。”
人都有懒惰,也都有*,但是董卿每次都选择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告别春晚舞台是这样,赴美留学是这样,创办《朗读者》也是这样。
过去几年,董卿给人的印象不再仅仅停留在春晚舞台,她让大家看到了“美”更深层次的定义,也让大家看到了“认得明自己”的人生,赚到了多少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