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静的参考书
这两年,大龄考研人数量激增,带火了线下的付费自习室。
但小静的学习场地极其随意,她没那个条件和精力给自己找个好环境,甚至都没有在家给自己安置一个书房,因为大多数空间都留给了两个儿子。
她就在自家阳台上支了一个桌子,采光好,有朝气。到了冬天,冷风瑟瑟,她就把桌子搬到客厅里。
小静的考研书桌
小静进入学习状态其实很快,为了摆脱手机依赖,她卸载了很多短视频app ,留了微博和bilibili ,关注了不少学习博主。
书一到手,她就开始了这场煎熬的「时间仗」。
整个考研过程,她先给自己定了一个大节奏:6月到9月,先集中精力在英语和专业课上,9月份开始学习政治。
细化到每日日程,小静把碎片时间利用到了极致,她说:「从决定考研那天起,我就在奔跑,买菜都是跑着。」
六个月里,小静的作息表是这样的:
无论酷暑寒冬,每天早上4点50雷打不动起床,学到6点40,给哥哥准备早餐, 7点钟喊他起床。
这样可以保证自己每天在哥哥起床前,学两个小时左右。
7点40左右,督促小宝起床、吃早饭,送他去幼儿园。
小宝四岁多,是个小话痨,一路上得配合他来一场高质量的亲子互动,聊他的所见所闻,回答他的「十万个为什么」。
送完小宝准备返程,小静就会掏出耳机,听自己提前录好的专业课知识。哪怕十五分钟,最多的时候也能记好些个知识点。
回到家,「两个孩子每天都把家里弄得很乱,沙发、茶几、床上,到处都是玩具,我每天都会收拾好这些,再拖个地。」
边做家务,小静边开着音频。这场体力和脑力的双重消耗,在一次又一次的重复中越发高效管用。
但综合来看,她整个上午学不了多久,最多就是三个小时了。她得为哥哥准备午饭,孩子中午还会午休四十分钟,一直到下午2点哥哥上了学,她才能坐在那里好好学。
下午学两小时,四点就掐着点风尘仆仆接弟弟放学。赶过去,学校门口的队伍早就是一条长龙。
到了晚上,小静给自己规定了三个小时的学习时间。
但是因为两个孩子都在家吵吵闹闹,晚上是小静效率最低的时间。
好一点的是,她家有个小阁楼,老公看她学不进去,就带着两个孩子去阁楼玩,那时候她就抓紧背书。
小静家的小阁楼
10点半左右,全家熄灯入睡。
「所以我最宝贵的时间,就是早上的两个小时和下午哥哥去上学后的两个小时。」小静接着补充:「一周七天,我最喜欢的是周六。」
因为只有这一天,孩子们都不上学,她也不用接送、不用早早地准备早饭。哥哥在周天有兴趣班,周六他们都喜欢睡懒觉,完全没有人打扰她。
所以一到周六,小静会更早的起床。「甚至有一个周六我早上三点十几分就起床,他们睡懒觉到9点多,他们起床,我几乎已经学了六个小时了!」
每一次,伴随丈夫沉沉的呼吸,小静都是蹑手蹑脚地爬起床,衣服轻拿轻放,一帧一帧慢动作带上卧室的门。
整个家黑的连大件家具的轮廓都看不到,「别说我家了,整个小区都是乌漆嘛黑的。」
书桌灯「啪嗒」亮起的那一刻,闪得她睁不开眼睛。
就那一点亮光,尽管微弱,却隐喻着希望。
冬天,小静把自己包裹得暖和和的,坐在自己的书桌边,不急着洗脸刷牙,赶忙开始一天的学习。
大儿子曾经凌晨醒过一次,撞见妈妈刷刷写字的背影,他把这一幕写进了作文:
「我妈妈在考研究生,我妈妈每天都起的好早啊,有一天我起来上厕所,天好黑,看到妈妈在那里学习,妈妈这么用功,肯定能考上。」
儿子对小静的祝福
原本以为,选择考研会耽误自己带娃,事实上,小静的育儿困扰不增反减。
妈妈追梦的样子,无形之中在两个懵懂的小脑袋里留下了正向的影响。哥哥的学习不用怎么操心,放学看到妈妈专注地背书,会自己拎着小书包回房写作业。
小宝虽然还小,但是隐约知道妈妈有一件重要的事儿要完成。
2021年下半年那个学期,弟弟达成了幼儿园全勤的小成就,给了小静非常多的学习空间和时间。
小静感慨:「其实冬天每天早上7点我叫他,他都不愿意起来,连哄带骗的,穿好衣服再睡十分钟吧,去刷牙了,都还是昏睡的状态,但小宝,一次也没请过假。」
说几句,她兀自地笑了,欣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