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麻饼的正宗做法,北方麻饼的做法和配方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2-10-29 10:39:56

那么胡饼与烧饼又有什么区别呢?以前基本上都认为胡饼就是最早的烧饼。然而根据文献的记载加以分析,这种说法也不是完全正确的。

“烧饼”在我国的历史也十分悠久。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卷九《饼法》中已有关于烧饼的记载:“烧饼作法:面一斗,羊肉二斤,葱白一合,豉汁及盐,熬令熟。炙之,面当令起。髓饼法:以髓脂、蜜,合和面。厚四五分,广六七寸。便著胡饼炉中,令熟。勿令反覆。饼肥美,可经久。” 其中详细介绍了烧饼的制作方法。

烧饼与胡饼非常相似。其一,两者都传自西域胡人地区。唐代慧琳的《一切经音义》卷三七《陀罗尼集》第十二卷中记载:“胡食者,即饆饠、烧饼、胡饼、搭纳等。”很明确地说明烧饼、胡饼都是胡食。其二,胡饼的制作方式是烘烤而成,而烧饼的制作方式也是烘烤而成的,如《齐民要术》中所载“烧饼作法”是“炙之”。“炙”即烤。《说文解字》中:“炙,炮肉也,从肉在火上。” 就是用火烤之。又如宋黄朝英的《缃素杂记》中记载“火烧而食者呼为烧饼”。

河北麻饼的正宗做法,北方麻饼的做法和配方(5)

尽管说烧饼与胡饼都传自西域,制作方式也都是经烘烤而成,但两者还是存有差异。比如唐代的慧琳说胡饼、烧饼都来自胡人的“胡食”,但还是予以并列记载,这也说明两者是不同的食品,本质上有区别。“胡饼”面不发酵、无馅、撒有芝麻;而“烧饼”面发酵,有馅。不过《齐民要术》的卷八“烧饼作酢法”还记载:“……初作日,软溲数升面,作烧饼。待冷下之。经宿,看饼渐消尽,更作烧饼投。凡四五度投,当味美沸定,便止。”这里所载用于“作酢”的烧饼应该是无馅的,否则做不好“酢”。由此可推断,烧饼的面经过发酵,可有馅可无馅,但饼上无芝麻。

宋代是我国古代饮食文化的繁荣时期,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吴自牧的《梦粱录》、周密的《武林旧事》、耐得翁的《都城纪胜》等著作都记载有大量五花八门的食品名称。根据这些文献所载分析,当时南北地区对于胡饼和烧饼的称呼还是有一定差异的。

北方地区如北宋的汴京等地,貌似没有“烧饼”之称,仅有“胡饼”。《东京梦华录》在卷二“饮食果子”中有“胡饼”,卷三“马行街铺席”中有“猪胰胡饼”,卷四“食店”中有“胡饼”,卷九“宰执亲王宗室百官入内上寿”中有“胡饼”。尤其是卷四“饼店”中载有专门的“胡饼店”:“凡饼店有油饼店,有胡饼店。若油饼店,即卖蒸饼、糖饼、装合、引盘之类。胡饼店即卖门油、菊花、宽焦、侧厚、油、髓饼、新样满麻,每案用三五人捍剂卓花入炉。自五更,卓案之声远近相闻。唯武成王庙前海州张家、皇建院前郑家最盛,每家有五十馀炉。”这其中列举了北宋汴京城里所卖的各色食饼,只有“胡饼”,却没有“烧饼”。

还有,北宋张择端在《清明上河图》中画有一爿与现今“烧饼铺”颇为类似的店铺。该铺面敞开着,店内有三人,以及面案、烤炉等。其中一人在店内面案前俯身低头,用力揉面,另一人在烤炉旁弯着腰,右手拿火钳,左手上举,似乎从炉中取出烤熟的饼,还有一人则光着臂膀在另一处操作,面前有一类似现今北方用作烙饼、烙馍的“鏊子”,上面似有一正在烙的饼。店堂门外放着一张铺有台布的桌子,上面放着两只圆形的匾,内有十多只已烘烤好,待出售的饼。下方的匾内似有九只呈长圆形和圆形的饼,基本与现今的烧饼相类,只是置于匾底部靠外侧的一只圆形饼较大,与其他饼似有差异。上方的匾内似有三只饼,其中两只呈长圆形,中间一只呈圆形。

河北麻饼的正宗做法,北方麻饼的做法和配方(6)

从《清明上河图》所绘该店铺的面案、烤炉,以及以待出售的“烧饼”等看,应是“烧饼店”。不过,“胡饼”也是用烤炉烘烤的,如《齐民要术》中有记载“胡饼炉”;白居易诗句中有“面脆油香新出炉”;宋代还有称“胡饼”为“炉饼”的等等,这样的话是否也可以看作是“胡饼店”。其实《清明上河图》中所画的无论是“胡饼店”还是“烧饼店”,并不排除“烧饼店”里也卖“胡饼”,如画中两个匾内较大的圆形饼,或许就是“胡饼”。同样,如果是“胡饼店”,也可以卖“烧饼”,如画中两个匾内除两只较大的圆形饼以外,应该是“烧饼”。总之,可以理解为当时汴京地区的实际生活中是有“烧饼”的。值得一提的是,北魏时期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载有“烧饼”;唐代慧琳的《一切经音义》中载有“烧饼”;南宋时期的临安也有“烧饼”;唯独北宋汴京未见有“烧饼”记载,这显然是说不通的。因此,是否可以认为当时汴京地区“烧饼”并不称“烧饼”,而统统称为“胡饼”。

而在南方地区,比如南宋都城临安等地对“胡饼”和“烧饼”则是有区分的。《梦粱录》是仿《东京梦华录》所作,详细记载了南宋都城临安的风俗风貌等。在卷三中载有“胡饼”,卷十三“天晓诸人出市”中载有“烧饼”、同卷“诸色杂货”中载有“烧饼”、卷十六“荤素从食店”中载有“烧饼”。《武林旧事》中记载了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有各类食品几十种,在卷六“市食”中有载“猪胰胡饼”和“七色烧饼”;在“蒸作从食”中有载“烧饼”与“胡饼”;在卷七中有载“胡饼”、卷九中有载“烧饼”。《都城纪胜》也是记载南宋都城临安的民风民俗,其中在“食店”中载有“猪胰胡饼”。由此可见,南宋在南方地区,胡饼的称呼比较普遍,虽然与烧饼并列,但两者还是有区别的。

宋代以后,胡饼很少被记载了,如明末清初孙承泽的《春明梦馀录》记载了明代北京的风貌,其中在卷十八中载有“沙炉烧饼”“芝麻烧饼”“酥油烧饼”等,但没有“胡饼”。这不能认为宋代以后就没有胡饼了,而是胡饼基本上被“烧饼”之名所涵盖,烧饼已成了泛称。如明代周祈的《名义考》卷十二中载:“凡以面为食具者皆谓之饼,以火炕曰炉饼,有巨胜曰胡饼,汉灵帝所嗜者即今烧饼。” 认为胡饼就是烧饼。这种变化表明,一方面与北方民族入主中原忌讳“胡”字有关,另一方面是胡饼和烧饼已经互为交融了。

河北麻饼的正宗做法,北方麻饼的做法和配方(7)

从我国古代早期面食制作特点看,西域胡地以烘烤为主,中原地区以及南方地区则以蒸煮为主。胡地的食品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原后,很快被中原地区的民众所接受,由于食品制作的技术含量并不很高,在民族文化交流过程中,各地区的百姓根据自己的生活习俗和饮食习惯,在吸收外来民族食品制作方式的同时融合了本地的特色,尤其在宋代以后形成了多种不同口味、不同形式,不同特色经烘烤而成的“饼”,而“胡饼”“烧饼”“麻饼”的制作方式早已融入中原百姓的饮食文化之中。

上一页12末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