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花家里只有2亩薄地,除了种一季玉米外,根本没办法再种其他经济作物,一年忙到头也挣不了几个钱。
就是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下,26岁的李金花却从没有向组织上伸过手,也没有向组织上提过任何要求。她硬是拉扯着两个孩子,靠起早贪黑,没日没夜地干活,一分一分地攒钱还债。
由于劳累过度,李金花在不到30岁时就已经满头白发。靠着一分一分地攒,用了11年的时间,直到1990年才终于还清了2000元的债务。
债还清了,李金花又产生了一个念头:要去丈夫的坟上,给丈夫烧一柱香!但她却不知道,自己的丈夫究竟葬在哪里。
2003年的一个晚上,李金花梦到王发坤,丈夫告诉她说自己埋在一个叫“马沙县”的地方。第二天,李金花便四处向人打听这个“马沙县”在哪里,可查来查去,却查出来云南省根本没有一个县叫做“马沙县”。
这次梦到丈夫后,李金花对丈夫的思念更是与日俱增。
28年一晃而过,李金花也从26岁的少妇,变成了50岁的老人,身体也因为过度劳累和思念而一天不如一天,她怕哪一天自己就这样走了,而走之前,她居然不知道丈夫葬在哪里,也没有给丈夫烧过一柱香!
2007年,王发坤生前的老营长李金明打听到李金花一直在寻找王发坤的墓地,于是写了一封信,告诉她王发坤就葬在云南屏边县烈士陵园。李金花于是让儿子贷了2000块的路费,一家人马上赶往屏边县烈士陵园。
来到丈夫的墓碑跟前,李金花用苍老的手轻轻地抚摸着墓碑上的照片,开始和丈夫讲话。她说了很久很久,边说边哭。
王发坤的儿子王远碧后来回忆:“这是妈妈和爸爸分别28年后的第一次‘团圆’,我妈在爸爸的墓前哭得死去活来,向爸爸哭诉了28年来的不容易,妈妈整整哭了好几个小时,我们怎么拦也拦不住。”
2009年,多家媒体发掘和报道了王发坤烈士和李金花的故事,这个烈士家庭也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
威宁县委、县政府拿出了五万元专项资金,县武装部、民政局和海拉乡政府也配套了三万元,帮助李金花家建起了一座二层小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