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7
各种坐姿均要求做到竖脊、含胸。竖脊即将脊骨自然调节正直,如果硬挺强直,腆胸叠肚,就达不到舒松的要求;但不可前俯后仰,左歪右斜,否则就违背了重心中正不倚的要领。
其方法是:把双肩尖微向前开张与身体成一条直线。竖脊、含胸须视为统一性的整体,才能正确完成姿势。前胸、后背配合得体,才能使丹田气下沉而不浮。要求提耳根劲(稍收下颌),含胸竖脊,百会朝天,百会穴和会阴穴在体内成一条垂直线,身体的脊椎骨像宝塔一样一节一节地基本为直。
二、调息调息,即调理呼吸之法。气经鼻出入,一呼一吸为一息。
(一)呼吸的四种形式
1. 喉头呼吸
普通的人,呼吸短而且浅,仅仅在喉头出入,不能尽肺叶张缩之量,因此达不到彻底吸氧吐浊的效果。
2. 胸式呼吸
这比喉头呼吸稍好,气体出入能够达到胸部,充满肺叶,一般的运动呼吸就能做到这种地步。以上两种仍不能算作调息。
3. 腹式呼吸
一呼一吸,感觉气体能够达到小腹。在吸气时,空气入肺,充满周遍,肺底舒张,把膈肌压下,这时胸部空松,腹部外凸;呼气时,腹部紧缩,膈肌被推向上,紧抵肺部,使肺中浊气尽量外散。这方是静坐的调息。
应该注意,呼吸时丝毫不可用力,要使鼻息出入极轻极细,渐渐深长,自然到达腹部,方是真调息。
4. 体呼吸
静坐功夫,年深月久,呼吸深细,一出一入,自己不觉不知,好像入于无呼吸的状态,虽然有呼吸器官,若无所用之,而气息仿佛从全身毛孔出入,到这种地步,乃达到调息的极功。
平时应多注意鼻息出入,不可粗浅,宜从喉胸而渐达腹部,是为坐前调息的方法。在入坐时,息不调和,心就不定,所以必须使呼吸极缓极轻,长短均匀。调息可用数息法,从第一息至第十息,然后再从第一息数起;若未数至十,心想他事,以致中断,就再从第一息数起,反复练习,久久纯熟,自然息息调和。这是坐时调息的方法。因调息的缘故,血气旺盛,周身会有温热感。
坐毕收功时,应该开口吐气,必待体中温热低减,恢复常态后,方可随意动作,这是坐后调息的方法。
(二)呼吸要领
(1)呼吸气息的出入,应该极轻极细。
(2)气息应该慢慢地加长,使它达到小腹,但要完全自然,不可用力。耐心练习,久后就能够达到调息的目的。
(3)人体肺的下部、胃的上面,有横膈膜(也叫作膈肌)。开始练习呼吸的人,往往觉得胸中气闷,这是因为没有推动膈肌。推动的方法是,在吸气的时候从鼻中徐徐吸进新鲜空气,使肺底舒张,膈肌下降;呼气的时候,徐徐吐出浊气,下腹部收缩,使膈肌向上升。这样一上一下地运动会使膈肌灵活,于是觉得胸部空松,就不气闷了。
(4)腹中的大小肠,最为柔软,血液容易至此滞留,呼吸的气,逐渐深长,达到小腹,腹部就有弹力,能够把滞留在腹腔内的瘀血疏通出去。
(5)吸气,必须从鼻腔而入,不可用口。为什么呢?因为鼻子是专司呼吸的器官,鼻孔里有鼻毛,可以阻止灰尘和微生物进入呼吸道。倘若吸气的时候把嘴张开,一则妨碍鼻子的功能,二则灰尘和微生物容易入口,发生疾病。所以静坐时候以闭口为宜。
三、调心静坐的时候,要把精神集中在小腹部(脐下约一寸三分的部位,称“下丹田”)。初学之人,对这种功夫,极难下手。因为人们的杂念一起又起,没有稍逝停止,所以说杂念如“意马心猿”,最不容易调伏。静坐的目的功夫,就是要能调伏这些胡思乱想的杂念。杂念一旦消除,就能够出现一种无杂念境界。
静坐的时候,把一切事务放下,全部精神集中在小腹;如果杂念又起,就再放下。这样反复练习,久而久之,杂念自然会逐渐减少,逐渐达到无杂念的境界,这是最上乘的方法。
如初学者觉得这种定力的根基不够,可以轻闭两眼至微露一线之光,垂帘时可目观鼻准,叫作“视鼻端白”。静静地自然以鼻呼吸,以至不闻不觉。口必须自然闭合,当口津多时,可缓缓分小口咽下。最要紧的仍在自然地意守下丹田,其方法亦如上述,这样可以得到不少的帮助。
初学静坐,常常会疑问:“没有学习静坐的时候,杂念倒还少,一入坐后,杂念反而格外多,不知是什么缘故。”要知道,人的杂念本来随时都能有,平时因和外面环境接触,把注意力分散了,故不觉得多;习静以后,精神集中于内部,才觉得杂念忽起忽灭,不可捉摸,这是一种初步的自我感觉,能够从这下手,返观自心,追索杂念是怎样生起来的,练习久了,它自然会渐渐减少。
初学坐功,起先思绪都是容易散乱的,无法收敛;练习的时日稍久,杂念减少,就容易出现昏沉,这是学静坐者的通病,不必奇怪。治散乱的毛病,应该把一切念头完全放下,空空洞洞,什么也没有,专一注意在小腹中间,自然能够徐徐安定。治昏沉的毛病,应该把念头提起,一心注意在鼻头尖端,把精神振作起来。一般说来,人们因为白天劳累,夜里入坐,就容易昏沉,早起入坐,因为夜里睡眠已足,就不至于昏沉了。以上调身、调息、调心三法,实际系同时并用,切勿分割去做。
本账号内相关文章推荐:
,(各位爱好者,您们好!本账号将向大家呈现各类搏击、功夫、散打、武术等文字、图片、视频资料以及国内外搏击、散打等赛事新闻、评论。欢迎关注本账号!请点击右上方“关注”!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