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朱祁镇时期,随着土地兼并的剧烈,军户负担加重,各地士兵纷纷逃亡,有些军事重地,一百人竟然逃得只剩一两个人。
另外军队供应严重不足,甚至军事重地大同的驻军生活极度贫困,武器装备质量也下降,战马严重缺乏。
03 土木堡被俘再来说说蒙古的瓦剌,经常借着朝贡的名义,骗取明朝的各种赏赐。因为明朝是宗主国,对进贡的使者,赏赐的礼物价值远大于贡品的价值,并且赏赐按人头派发。
于是瓦剌不断增加使者数目,最后竟然高达三千余人。明朝也不傻啊,宦官王振下令减少赏赐。
也先以此为借口,兵分三路,发动了对明朝的谋划已久的入侵,是自朱元璋时代后北方面临的一次巨大考验。
开战后,军事重地大同损失惨重,主将吴浩与宋瑛先后为国捐躯,明军打不过瓦剌大军。
皇帝朱祁镇时年二十多岁,正是意气风发的年纪,在王振的怂恿下脑袋一发热,决定御驾亲征,根本没考虑可操作性。
当时明军主力都在外地,仓促间朱祁镇在京城附近临时拼凑了二十万人,号称五十万大军,让异母弟郕王朱祁钰监国,自己带领一帮重臣随行前往战场。
然而皇帝和王振把打仗想得过于简单,两人没有作战经验,不懂战略战术、兵马粮草供应,就冒冒失失地一拍脑袋出征了。临时凑的二十万士兵质量不行,几乎没受过正规训练,武器装备也不齐全。
或许有人要问,这么大一个王朝,一帮大臣就任由两人胡来么?事实是以王振为首的宦官势力独揽大权,完全压倒了文官集团,掌握了话语权。本来制衡体系的一个重要职能是对专制帝王的制约,往往可以纠错,可是制衡体系已经严重失衡。
这就意味着群臣管不住皇帝和王振了,虽然知道皇帝御驾亲征不靠谱,可是没人能劝的了。
之后,朱祁镇亲率大军出征一路不顺,先是大雨连绵不断,道路泥泞不好行军,接着遇到粮草供应不足,甚至断粮,士兵们怨声载道。
随军的很多文武大臣不想送死,陆续劝明英宗撤军,可是被王振拦住,一帮大臣竟然拿一个宦官没招,被摁得死死的。
到了大同附近后,皇帝和王振亲眼见到前锋大军横尸遍野,有些震惊了,急忙下令撤军。
本来按原路撤退万无一失,可是王振临时起意,非要建议绕道回老家蔚州,让皇帝跟着自己回乡不是比打胜仗还威风吗?
蔚州离大同很近,但是瓦剌大军正逼近大同,这不是给了敌人追击的时间么?况且改从紫荆关回京,那条线路早已成为蒙古骑兵的自由通道,卫所早就没了。
太危险了,群臣知道劝诫没用,还会招到王振打压,便索性由着皇帝和王振乱来了。
就在大军快要到达蔚州时,王振又犯傻,担心大军踩坏了老家的庄稼,竟然下令全军原路折返,改从居庸关入京,再次丧失了撤军的宝贵时间。
当明军终于抵达怀来城外的土木堡时,王振又一次犯下了大错,本来大军再坚持走两个小时就可以安全进入怀来城,结束北征。可是王振见运载的物资还没有到,就下令大军停下来等,错失最后一次逃命的机会。
瓦剌大军追了上来,先掐断了水源,将明军围困住,接着发起总攻,数次被明军打退。狡猾的也先假意议和,明军上当,最终全军覆没,朱祁镇被俘,王振和群臣被*。
土木堡之役说到这里,可能很多小伙伴和我的感觉一样,觉得很荒唐,王振完全能左右皇帝吗?朱祁镇没有思考能力?
我认为传统的这些说法,或许是为了替朱祁镇开脱,毕竟他后来又重新做了皇帝,而王振已死,这口锅就让他背吧。
04 重登帝位继续往下说,消息传到京城,监国的郕王朱祁钰临危受命,做了皇帝,这下明英宗朱祁镇成了太上皇,王振及其党羽被清算。
俘虏了大明皇帝朱祁镇,瓦剌可汗也先也没料到,其实他并没有灭掉明朝的想法,只希望明朝允许贸易而已。起初也先想利用俘虏的皇帝朱祁镇操控大明王朝,曾一度兵至北京,但听说明朝已由朱祁钰继承帝位以后,知道利用朱祁镇胁迫大明没用,就撤回蒙古高原。
一年后,也先放回了烫手山芋明英宗,可是明朝不能同时有两个皇帝,回来后的明英宗被朱祁钰严防死守地软禁了八年。
最终在朱祁钰病重时,拥护朱祁镇的大臣发动了“夺门之变”,拥立朱祁镇再次登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