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型关战役中缴获的日军军官佩剑
经过6个多小时的血战,115师以牺牲500多人的代价,歼敌1000多人,摧毁汽车100余辆、马车200辆,缴获重机枪20余挺、长短枪1000多支。
“由于战情紧急,牺牲的八路军战士遗体不得不被简单掩埋。为了防止日军扫荡破坏,很多坟包上也没有立碑。”梁斌在回忆录里写道。
首战平型关 威名天下扬
平型关战役中日双方兵力装备对比表(平型关大捷纪念馆)
“兵力,我军1万余人,日军2.2万余人;手枪,我军3821支,日军9476支;轻机枪,我军274挺,日军541挺……”
这张收藏在平型关大捷纪念馆中的对比表,详细地列出了两军兵力的差距。
一人几颗子弹、几颗手榴弹,用大刀和长矛,伏击歼灭1000多名武装到牙齿的日军——靠的是什么?
排长牺牲了班长顶替,班长牺牲了战士接替指挥。时任第115师副师长聂荣臻在回忆录中写道:“战斗中,将士们勇敢顽强、不怕牺牲。这种英勇无比、不屈不挠的精神是取得胜利的决定因素。”
1937年9月26日朱德、彭德怀关于115师平型关大捷的电报
平型关大捷的消息很快传遍全国。*致电朱德、彭德怀:“庆祝我军的第一个胜利”“平型关的意义正是一场最好的政治动员”。
当时的上海职业界救亡协会也致电八路军,称赞:“贵军受命抗敌,立奏奇功,挽西线垂危之局,破日寇方长之焰。捷报传来,万众欢腾。”
这一仗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出师抗战后,打的第一个大胜仗,也是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打的第一个大胜仗。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鼓舞了抗日军民的士气,坚定了全国人民夺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一旦强虏寇边疆,慷慨悲歌奔战场。首战平型关,威名天下扬……”这首雄壮豪迈的《八路军军歌》记录下那场“第一个胜利”和“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埋骨青山 丰碑永存
集师上寨运良筹,敢举烽烟解国忧。
潇潇秋雨洗兵马,殷殷热血固金瓯。
东渡黄河第一战,威扫敌倭青史流。
常抚皓首忆旧事,夜眺燕北几春秋。
50年后,86岁高龄的聂荣臻元帅追忆烽火,写下这首《忆平型关大捷》。将军和战士们都没有忘记那场激烈的战斗和牺牲的战友。
打跑日本侵略者后,梁斌又参加了解放临汾、太原、运城等战役,最终迎来全国解放。
1992年11月的一天,已是临汾市老干部委员会主任的梁斌,收到一封来信。信是由东里村几十名村民联名写的。信上说,“几十年的风吹日晒,雨水冲刷,有一些烈士遗骨散露野外。近几年,由于修路筑坝,建筑施工,烧窑制砖,又有许多烈士遗骨被挖出。”
梁斌立即骑车赶到现场,看到昔日战友的遗骨,禁不住老泪纵横。他迅速向民政部门反映情况,要求妥善安置烈士遗骨。
在当时的条件下,修建烈士陵园资金缺口很大,于是梁斌又提出了募捐筹款的建议。经过他和几个老战友5年的不懈努力,“东里村烈士陵园”终于在1994年5月17日建成,500多位烈士遗骨被安放至此。
梁斌并未就此止步,又开始筹划重修烈士纪念碑。这以后,他每天出门背上一天的干粮,和几个老战友四处奔走呼吁。一年多的时间里,他们跑了360多个单位,行程累计13500多公里。
“这么大年纪了图个啥?”每当听到质疑,梁斌就会拍拍胸脯说道,“图啥?就图个良心,让烈士早日安息,拼上老命也不能让他们寒心。”
1998年5月17日,一座由20根巨大花岗岩石柱支撑、高24.8米的革命英雄纪念碑,在临汾烈士陵园修建而成。
多年来,经过梁斌们的努力,在山河表里间先后修建起几十座大大小小的烈士陵园。每到清明时节,很多人从全国各地来到这里,感悟历史、追思先烈……梁斌只要有空就会到陵园做义务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