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亚萍说,甭管多小的小孩,最开始打球肯定会输,所以她就教孩子一些方法,让他能赢。
打乒乓最直接的赢球方法就是发球得分。为此,她让小林花了整整两个半小时,啥也不干,就练一个点位的发球动作。小林咬牙坚持了下来,果然尝到了胜利的滋味。
常言道,失败乃成功之母,实际上,小成功才是大成功之母。学任何一样东西,如果长时间输入,得不到输出都容易令人半途而废。
我有个朋友,她儿子起初学的是足球,那个教练很讲究基本功,一开始连球都不让他们摸,成天就是跑步,蛙跳,诸如此类的训练。不到两个月,小孩就不肯再去了,嫌太辛苦。后来改练篮球,虽然教练也教基本功,但经常会让小朋友打打3v3,1v1之类的小比赛,她儿子个子挺高的,时不时还能赢几场,慢慢地兴趣也就吊起来了。
邓亚萍很讲究,没有为了让儿子体会赢的感觉而故意输给儿子。孩子都不傻,初学就赢了世界冠军母亲实在太假了。只有在和同龄孩子的对战中,孩子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就感。
邓亚萍说,发球也不容易练,这是一个非常枯燥而寂寞的练习,需要一个人面对桌子,沉下心来练习。而小林属于性格比较跳脱的孩子,为此她还是铁腕了一把,硬是逼着儿子坚持了下来。
不过,邓亚萍不是直接逼孩子,而是事先跟孩子约定好,一定要做好发球这件事,才在儿子想要放弃的时候逼了孩子一把。
孩子学习才艺的时候,父母很容易陷入两个极端。要么太严厉,一定要孩子完成任务,不完成不能休息。要么太心软,孩子一叫苦就停。实际上父母还可以选择折中。
邓亚萍虽然给予了孩子足够的民主和自由,但她也会逼着孩子练习,关键是,第一,她事前跟孩子约定好,要做好这件事,并获得了孩子的认可。第二,练习的效果立竿见影,孩子就更信服她,今后在完成训练任务的时候,也就更愿意听取父母的意见。
给孩子卸下包袱小林后来进了北京队,步妈妈的后尘,成了一名职业球员。
邓亚萍在《见字如面》节目中,也十分用心的地给儿子写了一封信。
在信中,邓亚萍先是给儿子卸下了包袱。父母都是世界冠军,这是一个普通人所没有的甜蜜的烦恼。小林几乎不可避免地会被拿来跟妈妈作比较。
“你够不够妈妈努力?”“你够不够妈妈有天赋?”“最关键的是,你能不能像妈妈一样拿到世界冠军?”
这种压力固然是一种动力,但也有可能把一个孩子给压垮。星二代也好,体二代也罢,成就能高过父母者,几稀。
邓亚萍则主动为儿子卸下了包袱。她说,妈妈从来不期望你成为世界冠军,但你一定要知道,关键时刻怎么赢。
关键时刻怎么赢关键时刻怎么赢,这大概是邓亚萍打乒乓多年来最大的秘密了。众所周知,她个子特别矮,只有一米五五,当年进国家队完全是破格录取。可是邓亚萍却做到了8年来,连续不断地夺冠。
个子矮矮的邓亚萍就像一枚定海神针,无论什么比赛,只要她上,就让人安心。现在想想,这是多么大的压力啊!一个人赢的次数越多,心理负担就越重。奥运赛场上,邓亚萍是如何背着14亿国人的希望,打赢一场场比赛的呢?
邓亚萍坦诚地说,参加奥运会的选手,实力都是差不多的。关键时刻,谁都会紧张,谁都会失误。她邓亚萍的手会发抖,对手的手也会,而她能赢球的秘诀就在于她能控制,让手抖的幅度更小一些。
关键时刻,手抖得小一点的人才会赢。
学会跟自己较真,不甩锅不是谁都能控制手抖,控制自己的身体。邓亚萍之所以可以做到,原因在于她从不甩锅,无论何时,只要失误,她就去主动分析原因,克服困难,从不找客观原因来掩饰和解释。
邓亚萍的名言,就是“能跟自己较真,就不要甩锅给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