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凡是同学,就会产生同学情。据说刘备就对同学很有情,刘备从不嫌弃家贫的同学石全,常礼为上宾,想不到的是刘备有一次全军覆灭,救他一命的也是同学石全。人生来易孤独,最善于处关系的中国人当然更看重同学关系了:最知心的话讲给同学听,治学、为政、从商,同学相帮的美谈不胜枚举......
不过,同学的概念也不尽相同。比如,名师手下的同学比非名师手下的同学更有荣耀感,如孔夫子的弟子们之类的;比如名牌学校的同学比非名牌的同学有幸福感,比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就比四川大学、四川师范大学的同学有幸福感,解放军的国防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南京陆军指挥学院就比昆明陆军学院、成都军区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同学有幸福感;比如某一个班有了出人头地的同学,比全是无名之辈的同学更容易把同学挂在嘴边,这就不用举例了。
此外,拉扯同学关系的松紧程度也不尽相同。比如,某单位可以把凡是某校毕业的同学、不管相差几十届都视为知己,它校的同学皆非我族类;比如,近几年方兴为艾的“同学会”,如火如荼创历史之先、世界之最。这一方面或许因为当代人感情充沛,另一方面是市场经济使然,有的关系想拉拉不上,同学关系不拉白不拉。但“同学会”之后又发现同学之间的不尽相同——动机不同、尊卑不同。说来也不奇怪,连孕育“同学”的一些母校搞“校庆”,也是变了味道,有钱有势的同学坐前排,坐主席台,作报告。至于其他同学,你来就来,不来则罢。所以,一些有先见之明的同学干脆不去参加“校庆”;有自知之明的农村同学、市井之类的同学,干脆懒得搞“同学会”,即使有同学在群里发起同学会,他也可以视而不见。
同学自古故事多,往历史远一点的看,除了刘备与石全的故事,还有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管宁与华歆割席绝交的故事,孙膑与庞涓的故事等等;往近一点的看,那故事就太多太多了。由此,又引出对待同学的态度、方式也不尽相同。比如,有些人最不喜欢和同学在一个单位共事,同学之间太知根知底了,我当领导你当下属,我如何神气?又何况有了利益时往往不便争抢,容易伤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