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国画学习系列”文章,摘自曾锐主编的由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国画基础》教材,该教材为高校“十四五”规划教材。教材中插图,除注明外,均由作者本人亲笔绘制)
第二节 山体画法
一、山石关系
中国山水画中,山石关系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山不离石,石不离山;山亦是石,石可成山。
山不离石,石不离山,这是自然界中山石之间的依存关系,也是山水画中两者之间的关系法则,无山没有石,无石不成山。从山水画表现技法的角度看,我们不难看出,垒石可以成山——上一节所讲的“多石组合法”,所画的多石组合,只要讲究石头的前后、左右、远近、虚实以及透视关系,再注意处理石头的穿插错落,然后用皴擦技法表现结构,用染法加强明暗关系,然后在石头的结合以及转折处点苔(这些苔点要有意识地点成有大小变化的树形点),多石组合就会变成了一组群山。同理,只要在用上述技法画成的群山上几个关键位置,画上几棵讲究比例和透视的大树,先前的山立即变成了石头。这是透视和比例关系原理让人有了这种感觉。绘画属于视觉艺术,完全可以在绘画中利用这些原理。这些方法可以结合图1理解领会。
从图1不难看出,在勾、皴、擦、染等步骤,画的石头还是石头,如果在石头上点上苔点,这些多石块组成的石堆,给人的感觉就是由多个山峰组成的山。
二、山体画法
山体的画法,完全可以参照多石组合法来勾画外形,然后也基本上按照勾皴擦染点技法和步骤来完成山体的绘制。
1. 中锋用笔勾出山体的大轮廓
山体是由峰峦按一定的走向组合而成的,绘制时峰峦要有高矮、大小的变化,要有高低错落、前后左右关系的安排。所有安排或关系处理,都要统一在山体的走向上。另外,勾画轮廓线时,用笔要注意虚实变化。见图2。
图2 勾山体轮廓
2. 在完成山体外形勾画的基础上,这一步进行皴擦处理
皴和擦两种技法交替进行,表现山体的结构,加强山脉的空间感。根据山脉的结构特点和外形质感,相应地选用点皴、线皴、面皴,更具体的皴法根据实际选用。见图3、图4。
图3 皴山体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