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碳氮氧循环是比太阳重的恒星主要产能方式。
我们可以利用核裂变炸弹的能量来压缩和加热某些轻元素来制造核聚变炸弹(轻元素通常是氢或锂的某些同位素),其能量足以引起短暂的热核聚变脉冲,释放出的能量比引发反应的裂变装置多几千倍。
图解:1953年4月18日内华达试验站,23000吨当量核爆
一颗恒星的形成是足够多的氢聚集在一个地方,引力导致其热核聚变,不同于核弹的是,恒星形成时的核聚变反应不是在几毫秒时间内反应完,而是要持续好几百万年。当对流携带新的未充分反应的氢到达反应区域时,已经熔化的物质会再次熔化从而形成更重的元素,在条件允许情况下会形成从氢到铁完整的反应阶梯。
所以,太阳不会一次性“燃烧”的原因和蜡烛燃烧的原理相同:燃烧依靠对流过程来更新燃料供应。
相关知识解释
在核物理和核化学中,核裂变是原子核分裂成更小、更轻的原子核的核反应或放射性衰变过程。裂变过程经常产生自由的中子和伽马光子,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即使以放射性衰变的能量标准来衡量所释放的能量也是很大的。
图解:D型环的托卡马克装置是最有希望达成的受控融合设计
1938年12月17日,德国人奥托·哈恩(Otto Hahn)和他的助手弗里茨·斯特拉斯曼(Fritz Strassmann)发现了重元素的核裂变,1939年1月由莉斯·梅特纳(Lise Meitner)和她的侄子奥托·罗伯特·弗里施(Otto Robert Frisch)从理论上解释了这一现象,弗里施(Frisch)把这个过程比作活细胞的裂变,对于重核素,它是一种放热反应,释放出的能量可以以电磁能形式辐射也可以加热发生裂变的区域增加其动能。为了使裂变产生能量,产生的元素的总结合能必须比起始元素的多(更大的结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