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4号,国家财政部下属的会计准则委员会发布《关于咨询委员对会计准则咨询论坛部分议题文件的反馈意见》。此次咨询委员提出的观点认为,比起现行对商誉采取“减值测试”的处理方式,对商誉采取“商誉摊销”可能更好。
消息发布之后,会计业内专业人员纷纷进行了激烈的讨论,虽说这项提案还在讨论中,且不会对2018年年报业绩产生影响,但是也不由的给A股市场的1.45万亿的商誉抖了个机灵。
那么商誉是怎么来的?商誉对公司又有哪些影响?采用商誉摊销之后又有哪些变化?就让排排君带大家一探究竟吧。
公司商誉是怎么形成的?
商誉的官方解释是指一家企业预期的获利能力超过可辨认资产正常获利能力的资本化价值。白话点讲就是,预期能让我明年挣得钱比今年挣得多的能力,把这种能力具体价值化,就是商誉。
会计界有句老话“无并购,不商誉”。没错,商誉的形成都源自于企业之间的并购过程,商誉是收购方给予估值溢价而产生的会计项目,即在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时,合并成本大于标的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