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许多带着资本的老板,开始“跨行”投资平菇种植这个行业,有原来养鸡、养鸭、养猪的、有原来做工程的、有的是从别的农业项目转做平菇的等等很多。不得不说,这些老板不仅有敏锐的商业嗅觉,还有很强的执行力,当我们普通人还在犹豫观望的时候,他们的基地甚至已经拔地而起。但是俗话说,“隔行如隔山”,许多带着资本的老板,进入行业后,遇到了不少的弯路,看似简简单单、平平无奇的平菇种植行业,实际上“水”深的很,一不小心,甚至把从别的行业赚来的资本,弄成了进入这行的“学费”。老板最怕的是犯战略性的错误,在跨行投资前,我们弄清楚了以下两个问题,才能直接做到行业的前端。
首先说第一个大问题:如何认识行业,然后做出自己准确的定位?
只有客观的认识一个真实平菇种植行业,然后才能给自己定位,如果我们的认知还简单的停留在,进入这个行业后,能把蘑菇做出来,就应该挣钱,那就大错特错了。
现在平菇行业有三种种植模式:作坊模式、基地模式、工厂化模式。
1.作坊模式:基本自己干或者两口子干活,雇人就不挣钱,生产的机械化程度较低,因为自己人工不打账也能赚些零花钱或者说赚些自己的工钱,但目前来看仍然占据着行业主导地位,这种形式归根到核心就是:栽培模式,凭经验生产,没有标准。
2.基地模式:有了一定规模,也雇人生产,配备了一定的机械设备(比如拌料、装袋机等)从目前来看是行业的发展方向,但是这里面的“坑”一个接一个,没有准确的定位一不小心就要走弯路,比如,看似是做基地,实际是“作坊模式”的扩大化,这样一来,凭经验、无标准的种植模式无法匹配这种基地规模,造成污染或者生产失败,而且,雇人得开支,与作坊模式比人工成本高,总之,行业竞争力不强,即便是种植出蘑菇来,也没有竞争力。还有,买菌包或者买菌种赠送技术的、还有老板不懂技术,雇了技术员,可技术员带来的是作坊的技术,而且基地的命脉由技术员说了算,还有用自己基地反复研究、琢磨,用自己的基地做了科学实验,不断试错,那什么才是真正的基地模式呢?第一、必须有差异化的核心技术;第二、必须每个节点每个环节有标准,只有具备了落地实操的标准,基地才能规模化、模式化生产;第三、必须要有属于基地的商业模式,通俗来说就是变现模式多元化,不再仅仅是种蘑菇卖蘑菇这么简单的、单一的变现形式,做到了这三点,直接能占到行业的前端来。
3.工厂化模式:从表象来看就是机械化程度最高,厂房化种植,匹配了“高大上”的流水线、无菌风、各种车间等,但从实际来看,工厂化模式目前还处于不成熟阶段,性价比不高。
从栽培形式上来说,现在平菇行业有四种栽培形式:生料栽培、发酵料栽培、熟料栽培、半生不熟栽培。
从销售形式来说,现在平菇行业的销售形式有农贸市场、超市、零售三种形式。我们跨行投资的老板第一想到的也是销售的问题,这个我的建议是以销定产,深入了解当地的销售市场,循序渐进,以最低的销售形式做规划,千万不要先给自己画饼,入行后,先从农贸市场做到最后一个赔钱的,然后在保生存的前提下,再借助自己的产品差异化优势,逐渐提升销售形势,这也是六希这么多基地逐渐实现销售升级的过程,一定要脚踏实地。
跨行投资前,充分的调查、研究、论证规模形式、栽培形式、销售形式,用数据说话,站在上帝视角,剖析行业,基于真实的行业认识,才能准确定位自己以怎样的形式介入行业。
再来说说第二个大问题:如何基于自己的定位,作出准确的量化分析?
下面有一张表格,可以参考借鉴:
上图只是做量化分析的一个思维导图示例,各位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思维形式,做具体的量化分析,在这里需要说明一点,在做投入产出比的量化分析时,一定不要给自己画饼,这样才是启动事业应有的心态。
最后,要做的事风险的分析,也就是说在自己的定位上,哪些是构成自己事业最大的风险,举个例子来说:如果我们定位了熟料栽培做基地化规模,那对于这个基地来说最大的风险有哪些:是成本的不可控?产量的不可控?还是销售价格的不可控?还是种植过程技术出现问题造成污染率?哪种风险最大?同样也可以如上图一样,做一个详细的风险分析,用客观、具体的数据来支撑自己的判断。
专家提醒:平菇行业是一个高效的农业项目有着很大的空间,但前提是必须做到行业的前端,才能发挥资本的作用、准确定位、理性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