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渊》里面被外星智慧生物操控的水柱,截面呈现出女主角的脸
正是有了《深渊》里的牛刀小试,才有了《终结者2》(1991)这部惊世之作。这是所有电影里面我看过次数最多的一部,大约看过三十遍左右。说不上来里面到底是什么那么吸引人,反正从头到尾都感觉紧张亢奋。片中那个冰冷金属质感、能随意变形的液态机器人T-1000是本片最大的特效看点。对比不难发现,这一特效手法跟《深渊》里的那一小段看上去很像,都可以说榨干了当时计算机技术的可能性,并完美结合了卡梅隆本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利用当时的CG技术创造出了最逼真、最生动的银幕效果。
《终结者2》里面令人难忘的液态金属机器人
这便是技术的魅力。一方面,计算机的运算能力照着摩尔定律成指数增长;一方面,詹姆斯·卡梅隆这位大神总是能找到自己的想象力和CG技术水平的最佳契合点。《终结者2》之后再过两年,CG技术进一步发展,斯皮尔伯格才能在银幕上创造出《侏罗纪公园》(1993)里的恐龙;再过六年,电影史上第一只有毛发的CG动物才会出现在电影《精灵鼠小弟》(1999)里面。因为仅就技术而言,用计算机创造一个会变形的机器人相对容易,创造恐龙难度更高,而想要创造一只老鼠比创造恐龙要难得多——毛发的真实感问题曾经是CG行业的一道难题。虽然《精灵鼠小弟》技术上更胜一筹,但就电影精彩度而言,个人觉得《终结者2》远大于这部平淡不惊的《精灵鼠小弟》。
另外,《终结者2》虽然有当时最顶尖的CG技术,但并没有舍弃传统特效。比如施瓦辛格面对镜子从脑子里取出CPU的这场戏,实际上拍的时候并没有镜子,真的施瓦辛格就坐在摄影机对面,假装是镜子里的虚像;镜头前面的那个背影是个假人模型,假装是真的施瓦辛格。
《终结者2》里面施瓦辛格面对镜子,其实这里并没有镜子
《终结者》系列迄今为止共拍摄五部,最经典的依然是1991年的《终结者2》。其后的《终结者3》虎头蛇尾;《终结者4》另起炉灶票房败北;《终结者5》老气横秋。今年将上映由卡梅隆亲自导演的《终结者6》,效果如何拭目以待吧。
三、《泰坦尼克号》(1997)——数字水世界
上世纪九十年代是CG技术突飞猛进的十年。从《终结者2》(1991)到《侏罗纪公园》(1993)一直到集大成的《独立日》(1996),CG技术已经快要接近无所不能的境地。1997年的《泰坦尼克号》,卡梅隆再度出手,用作品和票房证明了你大爷还是你大爷这句话。
除了男女主角杰克和露丝以外,《泰坦尼克号》实际上还有两个主角,一个是叫泰坦尼克的这艘大船,一个是或波澜壮阔或风平浪静的大海,二者都用到了最顶尖的CG技术。
用CG做一艘大船倒不是什么难事,真正难的是在船的俯拍全景镜头里面,让船上的所有人都跟真的一样。这里卡梅隆用到了当时最顶尖的动作捕捉技术,先在摄影棚里把一个个乘客的活动全部拍好,再“贴图”到船的甲板上面。
《泰坦尼克号》里的海洋更是CG技术的一个新高度。影片专门打造了一个能与船互动,能对天空和物体产生反射,而且能与夕阳、夜晚等不同光影环境结合的数字海洋。之后,特效团队把电脑建立的数字船模型放入这片海洋中,最终打造出雄伟的泰坦尼克号在夕阳下和夜间航行的壮丽场景。即便如此,仍有美中不足的是,针对船航行时产生的尾迹,由于涉及到物体碰撞、折射、反射等众多问题,在当时依旧没有好的解决方案。最终,詹姆斯·卡梅隆拍摄了真船航行产生的轨迹,并使用数字技术粘贴到影片所需的画面中,产生了船与海浪互动的最终场景。如果说前面“CG造水术”打造的数字海洋是“以假乱真”的话,最后这一点无奈之举算是“以真乱假”了。
《泰坦尼克号》中真假难辨的海洋世界
四、《阿凡达》(2009)——动捕技术之大成
所谓动作捕捉技术,简单的说,就是把人的运动记录成数据,然后用来驱动电脑创作的CG模型,从而让影片中的CG角色像真人一样生动逼真。在电影特效领域,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绝对是动作捕捉技术的天下。单看下面这个列表便足以说明这一点。下面这些是从2001年到2009年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奖的获奖影片:
第82届(2009年) 《阿凡达》
第81届(2008年) 《本杰明·巴顿奇事》
第80届(2007年) 《黄金罗盘》
第79届(2006年) 《加勒比海盗二:亡灵宝藏》
第78届(2005年) 《金刚》
第77届(2004年) 《蜘蛛侠2》
第76届(2003年) 《指环王3》
第75届(2002年) 《指环王2》
第74届(2001年) 《指环王1》
这里面,《指环王》的特效之巅是里面那只长相丑陋的咕噜;《加勒比海盗2》的特效之巅是里面的那只章鱼船长;《本杰明·巴顿奇事》的特效之巅是里面男主角从头到尾的逆生长。它们全部得益于动作捕捉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