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开局之年,中国民航市场在复苏中重塑城市新格局。
日前,CADAS(民航资源网旗下的民航数据分析系统)发布了《2021中国民航年度统计报告——机场排名》,粗略统计出2021年各大机场旅客吞吐量排名。
《统计报告》显示,2021年,中国内地248个机场完成旅客吞吐量9.07亿人次,比2020年增长了5.9%,恢复到了2019年的67.1%。尽管大环境欠佳,但城市竞速的步伐丝毫没有停歇:
城市机场流量三强队形被打破。随着成都天府机场正式通航,成都取代广州首次跻身全国第三。自此,城市机场流量三强皆为“双机场”城市。
排名10到20位的梯队竞争更为白热化。长沙代替郑州跻身全国前十、中部之首;武汉强劲复苏,跨越十个位次来到第11位;乌鲁木齐前进7个位次,跻身第16位;厦门则退步7个位次,险守第20位。
青岛地处中日韩中心地带,青岛机场则是面向日韩的重要门户。在海外疫情肆虐、国际旅客数量大幅减少的不利形势下,能保住旅客吞吐量第18位、货邮吞吐量第14位的名次,已属不易。
机场是最为重要的“流量入口”,大流量意味着实实在在的人气、商机和活力。在当前加快构建“双循环”格局的背景下,流量更是观察一座城市双循环畅通程度的重要指标。放眼国内,各城市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强势参与新一轮竞争。青岛也在积极行动,抢抓机遇,酝酿突破。
去年8月,青岛胶东国际机场完成转场投运。作为山东首个民航最高等级4F级机场,与4E级的流亭机场相比,软硬件设施实现了迭代升级。假以时日,随着产能的释放,和对腹地的开拓,这座新机场必将对青岛的城市格局、开放发展、能级提升等产生深远而重大的影响。
从城市角度来看,青岛肩负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打造以枢纽机场为骨*现代化机场群等一系列国之重任。而在刚刚发布的《“十四五”民用航空发展规划》(简称《规划》)中,青岛也被多次提及。
这是责任更是机遇。青岛要抓住机遇,找准突破口集中发力,完成从区域枢纽向国际枢纽的转变,在新一轮城市竞争中赢得主动。
01 机场流量格局重塑,成都跻身前三
2021年,新冠肺炎疫情对航空业的冲击仍存,但相对2020年,航空业正逐渐转暖,国内机场吞吐量排行榜不乏亮点。
旅客吞吐量位居前十的机场,分别是广州白云、成都双流、深圳宝安、重庆江北、上海虹桥、北京首都、昆明长水、上海浦东、西安咸阳、杭州萧山。
这一阵容与2020年保持一致,只是排名略有变动:实现6.4%增速的上海虹桥反超了北京首都和昆明长水,从第七升至第五;实现5.5%增幅的上海浦东反超了西安咸阳,从第九升至第八。
此外,广州白云机场虽然继续蝉联全国第一,旅客吞吐量约4023.1万人次,但同比下降8.1%,领先第二名成都双流机场仅不足10万人次。2020年,广州白云机场曾领先成都双流机场超300万人次。这一变化与去年五六月份广州遭受了一波疫情有关。
当下,城市机场流量的新格局正在重塑。
若以城市为单位,拥有双国际机场的上海、北京和成都稳居前三,广州、深圳、重庆、昆明、西安、杭州、长沙分列第四至第十名。其中上海、北京两大机场旅客吞吐量分别超过6000万人次和5000万人次,成都、广州旅客吞吐量在4000万人次量级,深圳、重庆、昆明、西安在3000万人次量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