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何、张良、陈平和韩信在秦末汉初都是叱咤风云、名垂史册的人物。其中,萧何、张良、和韩信被称为“汉初三杰”。
在三杰中,萧何功勋卓着,被刘邦分封为汉朝第一功臣。
汉五年,在刘邦对下属论功行封时,萧何被封为酂侯,食邑八千户。不久,刘邦为了再次嘉奖萧何,特地为其增加食邑两千户,同时分封了所有萧氏子弟。并赋予萧何带剑进宫、鞋履上朝、面圣免礼的特权。
汉十一年,刘邦听说萧何和吕后*害了韩信的消息后,再次增加萧何食邑五千户,职位由丞相拜为相国,并派一名都尉率五百士卒保护萧何,权倾一时。
另一位功臣张良也是贡献颇多。
张良从鸿门宴起,就开始追随刘邦,曾经随刘邦征战四方。他因体弱多病的原因,专门为刘邦出谋划策。
在定都长安、阴封韩信、固陵会侯、分封雍齿和更易太子等重大事件上,张良为刘邦、吕后出谋划策。
汉六年分封功臣时,刘邦赞誉张良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要张良自择齐地三万户而封,后来在张良的坚持下被封为留侯,食邑五千户。
然而,第三位功臣,也是为汉政权打下一半以上江山的特大功臣韩信却被残*,连带他的三族被诛夷。
刘邦对韩信的猜忌和不满之心起始于汉四年。
当时韩信平三秦、出井径、灭燕赵、并齐地、绝项羽。韩信已经是楚汉相争格局中最重要的力量。不论他投向楚汉中的哪一方,哪一方必然获胜。而且他还具备了既不联汉、也不助楚、三分天下的实力。
在此情况下,项羽的使臣武涉和齐人蒯通都先后游说韩信,鼓动韩信联合项羽、击败刘汉、三分天下。
面对二人的建议,韩信却始终抱着对刘邦“让我坐他的车、穿他的衣服、食用他的美食”的感恩,认为自己应该秉持坐别人的车就应该承担他的灾难、穿别人的衣服就应该考虑别人的忧愁、食用别人的美食就应该在关键时为别人死难的忠义。
因此,韩信谢绝了二人建议他自霸天下的奇谋,只是派出使臣到刘邦处要求:“齐地和楚地接壤,民风骠悍不易节制。”要求刘邦册封自己为假齐王。也就是说,韩信是先自称齐王,而并非真正的齐王,所以用“假”。
当时,刘邦前线与项羽的战事到了十分要紧的关头,需要调动韩信去救援,但刘邦却遇到了韩信自立为齐王的要求,要挟刘邦封王。
刘邦在张良的劝告下,不得已封了韩信为齐王。刘邦将陈以东直到大海的大片领土封给齐王韩信;睢阳以北至谷城封给另外一位战将彭越。就这样,刘邦以加封土地为报酬,终于搬动了韩、彭二人,使他们尽数挥军南下,发动对项羽的最后合围,在垓下之战中战胜了项羽。
但是,韩信由此也埋下了刘邦对他的猜疑和怨恨。对韩信这样功高盖世的开国元勋。刘邦在汉天下稳定后,以所谓的“谋反”罪名将他逮捕,贬为淮阴侯。不久,韩信又被吕后下令斩首。
那刘邦为什么不*萧何、张良,而要*韩信呢?原因主要以下三条。
第一,他们的身份。韩信作为异姓王,功高震主。“韩信将兵,多多益善”。他有手里握有重兵,动摇国家根基的根本条件。而萧何、张良有的是谋士,有的是臣子,都必须依附于君王,且是国家初创后建设国家的栋梁之才。而且张良不求封赏,只不过是个留侯,而萧何更多次自毁声名,以求自保。
第二,韩信不是刘邦*掉的,也不是刘邦授意*掉的,是刘邦外出出兵平叛的时候,萧何与吕后联合把他*掉的,但最终得到了刘邦的默许。
第三,因为韩信是武将,“武将夺天下,文才安天下。”刘邦夺得了争权后,自然要将军权收到自己手中,而韩信是极其能打的武将。*了他,是刘邦安定天下最直接,也是最快的方法。连韩信自己都明白:“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